“快看,那两座塔真漂亮!”在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沿晋阳高速路向皇城相府方向西行十六七公里,透过车窗北望,一处金碧辉煌的寺院尽收眼底,眼尖的游客总会被居于寺中一高一低的双塔吸引。
低塔古朴厚重,高塔色彩靓丽,错落有致、互相映衬的双塔,就矗立在海会寺别院。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留镇大桥村。11月19日早晨,连阴数日的晋城天空放晴,沿晋阳高速公路西行下北留收费站,记者由北拐西经一条铁路桥下进了大桥村。进村没5分钟,标志性的双塔即在眼前——海会寺到了。
“白兔衔经”出名寺
从2001年村里修缮海会寺起,62岁的村民张奇升就成为“景区办公室”主任。进入冬季,北方的景区几乎进入“冬眠”,海会寺宽阔的停车场,空旷中略显冷清。在接待室见到张奇升时,他正与景区工作人员围坐在火炉旁聊天。
大桥村有村民300户800多口人。提及村名来历,来了兴致的张奇升幽默了一把:“当然不是因为头顶上的那座铁路桥。”
坐北朝南的海会寺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山称笔架,水曰樊溪,“这里原是古阳城通往晋城的一条官道。”张奇升说,商贾云集之地,为方便通行,村里在樊溪河上建了座石桥,因此得名“大桥村”。数百年沧桑,虽说石桥早已不存,但村名沿用至今。
先有村还是先有寺?“寺里有眼龙泉。”老张答非所问。在他的带领下,穿过寺院下院通仙桥,水中鱼儿悠闲自在。正对寺院大门有处龙口,淙淙清流从泉眼翻涌而出。
海会寺初创于隋代,唐初已有僧人。因毗邻郭峪村,而称“郭峪院”。寺内现存后周广顺二年(925年)《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石碑,碑文记载“白兔衔经”的传说,印证了寺院的悠久:院东十数里,孤峰上有座黄沙祠,住着一位僧人,天天读经。一日,僧人正读经,进来一只白兔,衔起僧人的经书就跑,僧人“因从而追之”至海会寺泉水处,白兔才放下经书,“僧异之而感悟焉”,于是在龙泉处建起禅院。
寺院环境得自天授,清澈充足的龙泉水,滋润出海会寺旺盛活力。唐乾宁年间,云游到此的东蜀僧人顺敏再兴古寺,“添修新旧屋宇并正殿七十余间”,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顺敏向上“申请院额”,唐昭宗“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故海会寺又称龙泉禅院。张奇升说,后周太祖郭威整顿佛事,天下去除佛寺无数,而这座龙泉禅院因有唐昭宗所赐敕额,得以保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整顿佛寺”的宋太宗赵光义反为其叠加荣耀“敕赐海会寺为额”。此后千年,海会、龙泉两名并用。
龙泉水使海会寺清幽秀润,古木葱郁,修竹成林。“因附近采煤,龙泉出水量比以前少了,可遇到再旱的年景,也从未断流。”张奇升说,“夏天泉水凉爽甘甜,冬天温暖可口。”在他眼里,冬天一直能流出老远不结冰的龙泉,是眼神泉,“光听"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这些有记载的美景名称,就觉得像在江南吧!”
推荐阅读:
窑掌月院古寺群
三步两爿桥
岭南古寺珍藏木雕《千佛图》有望面世
金龟村 一个蜕变中的古村落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