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省级文保单位 >> 正文
辽阳首山清风寺
来源:辽阳市情网  作者:徐新建  日期:2011-12-14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首山清风寺

    在辽宁境内的千朵莲花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每当梨花盛开的季节,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而位于千山山脉北端的千山之首——首山却游人稀少。特别是建于明隆庆年间的首山古刹清风寺就更鲜为人知了。

    清风寺,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初建规模不大,后经清乾隆、道光、特别是咸丰十年大规模修整与扩建后,“佛殿僧房山间小庙僧塔无不整理庄严”……“听樵唱之仙歌,登宝刹拜如来无不觉悚然起敬”。可谓气势轩昂、肃穆庄严,曾为明清两代辽阳八景之一,被誉为辽东大观,享有山海关外第一寺之美称。

    清风寺兴建历史

    据首山《清风寺碑记》载“宝山古刹群焉效灵仙峪惟兹辽郡接壤。留都距城西南十馀里有清风寺,地址清高峰峦秀挺,建自前明隆庆末。”首山是通往辽东半岛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修筑墩台俗称首山斗,在军事防御上发挥很大作用。《三国志》“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东征公孙渊,屯兵首山,避实就虚,直捣襄平……。”襄平是辽东郡的首府,下辖十八个县,辽金时期在辽阳设立陪都——东京辽阳府,元代的辽阳行中书省管辖东北全境,明为辽东都指挥司的驻地,管辖25个卫2个州。明末曾一度将后金国的国都定鼎辽阳。明朝以前二千年间辽阳一直是开发东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以字称幽、久、奇的名山古刹清风寺就建在距辽阳城西南十五里曲径幽深、树木葱郁的首山南坡。

    由于首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刘玉衡撰写《重修碑记》曰:“在隋唐为高句丽故墟,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伐高丽驻跸于此……访其断碣残碑迄唐宋元明而遁新之盖古刹也”。经查史料知,“故”,意为旧有原来的。“墟”,大山也《诗经·庸风定访中》升坡虚也。以望楚矣(升即登上)。《荀子襄公》君出阳鲁山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七国之塘则必有数盖焉。(数盖即数处)墟即村落集市。

    追根溯源,在公元404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乘机占据辽东,废除州郡县建置,改襄平为辽东城,霸居东北成了中原统治者的心腹之患。于是引发了隋唐两代数次远征高句丽的战火。隋炀帝曾三征皆铩羽而归。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拓展疆域平灭外夷率师亲征登上首山几经争战终收复辽东。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首山脚下已经有村落和集市,周围盖起数处房舍有人、畜活动。因此,在首山之阳隐藏一座古建筑群,便成了“隋唐高句丽故墟”。

    清风寺建筑结构

    清风寺建筑格局在平面上、布置上、结构上都遵循我国千年传统定法,明制方式于明隆庆末创建。清代重修,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左右交轴线为附属。该寺坐北朝南,高大的围墙,门上悬挂“清风寺”匾额。寺院整体布置为入大门便见到高台基(五级阶)下,两旁侧立的青绿砂岩石狮二尊;踏上山门,殿堂分布在中轴线上,左右配房、耳室相对称随山势由前至后渐次升高。层层深藏而不露,形成前庭舒广宽阔,后庭紧密高耸,范围约6700.80平方米加上北面高台558.40平方米,总面积为7259.20平方米。建筑格局寺分上下两院,三层殿以山门、正殿、后殿为主,又别建东西跨院。由于依山而建呈前低后高阶梯式建筑群。前后两院方向西南,面积为2638平方米。正殿三间(一明两侧)为明代主体建筑,四坡五脊歇山式,长11.90米,宽8米,台基高1.20米有五级台阶,以木架为主“梁柱式建筑结构”,单檐屋顶戗脊上,戗兽有跑兽,梁头有套兽做成蔴叶头形、斗拱连接处,饰以精美的莲花彩绘,顶部华丽高雅的藻井、东西墙壁饰嵌大型壁画宽22米,进深7.6米,此殿台基高于其他台基,系青砖青瓦砌筑。殿内设有木刻明器2套,木制神台2个,大理石屏1个,匾5个,楹联4副,经卷1批。三尊较大泥塑佛像、二站一坐,坐者金身,须弥座,后有佛靠一扇,两旁站像为彩绘泥塑。较小的佛像、铜像九尊,木雕像九尊,泥塑像一尊,石刻像一尊。其佛像神态自然庄重庇佑群生多福。明间为对开棂格门,三组六扇两次间对开四扇棂格窗、台明约高一米踏步五级。殿前东西各有配房三间,殿左右有配殿各二间,硬山式屋顶、单檐、廊心墙上雕饰山水花鸟等。明间是四扇对开的棂格窗,次间棂格窗上下开启檐柱、仿、椽皆有彩画。东西配殿辟有角门,直通狐仙堂后殿。后殿三间,长11.8米,宽8米,有台阶19级西有跨院。硬山式屋顶檐柱石,柱高2.5米,廊心墙上刻咸丰七年重修碑记等立碑六甬,乾隆二年一块乾隆四十四年半园碑首李绶撰文一块,道光五年一块,咸丰七年一块,咸丰十年方形壁碑一块。

    山门三间,一明两暗,宽2l米,进深7.1米为单檐硬山式,硬山式屋顶垂脊前装有戗兽及走兽,前檐柱下垫鼓形石柱础明间为对开板门抱厦框前镶装抱鼓石一对,两侧次间石雕卷草放的方形园孔窗、山门,前台阶五级,台明高0.6米,后高0.12米。

    整个建筑为传统古式建筑,院落组织由山门前殿、后殿、配殿、配厢、周屋及围墙还有僧塔组成寺院,全部建筑之术,登高俯视鸟瞰阶基及踏道石狮、碑碣、须弥座、屋顶瓦饰尽收眼底,仿佛在欣赏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而历历如绘。

    《明史·穆宗本纪》评述隆庆帝治绩言:“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内飨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穆宗皇帝的历史地位不作评价,但隆庆末,社会安定,内帑丰盈、百姓安居亦为建筑首山古刹清风寺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清风寺内古刹钟声、香烟燎绕,钵鱼清响众僧颂佛一片静谧安祥之井象。唐太宗曾驻跸于此更名为驻跸山,乾隆皇帝御驾于此地。清风寺名声远扬,咸丰年间又大力整修更加庄严雄伟,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契合有妙然天成之巧。在清朝初年天津禅师面壁数载园寂于此,此后屡着灵异,因此塑其像于佛案两侧供奉香火、香花。来朝拜进香、许愿还愿的人络绎不绝、云游僧侣你来我往游客不断。“自道光重修历今三十余年风剥而蚀殿宇摧残无复从前之巍壮”寺残破不堪。于是咸丰十年三月首山附近四屯乡长都从人力、物力上支援,为人正直、慷慨豪爽的梁国玺(号半农)为督工,于1850年3月15兴工至7月15竣工,将三十四间大小庙宇修茸一新,并改修两廊聘请名师,在此兴办教育。为留作纪念,他在正殿后面栽植了一棵北方稀有的白皮松。树形高大,树叶呈片状,驳落后显露出粉白色内皮十分淡雅、叶三针一束,粗硬而有光泽、球果呈卵状上端有钝光属叹内罕见据碑刻,可知树令已有二百年历史,异常神奇。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日俄首山之战,举世闻名,日俄双方布兵37万,排列大炮一千多尊,炮弹无数把首山炸成不毛之地,岩石变成碣色,五百多千年古松全部炸得一颗没剩。但整个清风寺的古建筑群片瓦无损,院内的白皮松竟将寺中瘫僧融福的病也治好了。原来,宁静的首山突然响起炮声震天动地,半身不遂,说话不清的融福见别人都纷纷躲避,他急得说不出话,自己就滚到地上,左滚右爬才到白皮松下,他伸手抓住白皮松顿觉身上轻松,腿上有劲一点一点站起来了,阿弥陀佛……能说话了。他走到山门前一看,三天前的青山绿水不见了,到处燃着烈火,首山脚下死尸如山。田野变成焦土,可寺院一颗炮弹也没落下。后来清风寺的白皮松能治病的事传出后,上山剥皮治病的人纷纷前来,结果一颗罕见的珍稀大树被活活剥死。几年后在后山石隙中又发现两株幼苗,被移栽到寺中正殿前,现已长成当年的老树遗风范,近百年来,凡到寺中梵看游览的人无不称奇。

    寺内古钟一口,经考证为乾隆年间铸造。按传统佛教寺庙都立有古钟且钟的周身铸有经文,字迹苍劲观之古朴典雅。寺院内钟分“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高与直径,通常都在1.5米和0.6米以上悬挂于钟楼之中,用于召唤集僧众及朝报时。梵钟上部多雕有蒲牢,名称钓手,下部均有相对的二座莲花状童座。敲钟意在告知僧众初夜坐禅或进入佛堂的时间。“唤钟”高通常只有60-80厘米吊在佛殿一隅,用以告之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据考清风寺这口钟于“文化大革命”移至大队。

    元代喇嘛教大倡,覆钵式喇嘛庙和喇嘛塔随之应运而生,清风寺“山间小庙僧塔”便在这时产生,清初喇嘛教占重要地位,其塔以覆钵式为典型。清风寺建的喇嘛塔属密檐实心砖砌、塔身不高,影响亦小,只是喇嘛教大兴的表现,因年久失修早已折毁,为多人年不知,但碑刻上有记载。

    首山东坡,半坡间有古刹一座名观音阁。始建年代无考,只知重建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16年)。阁后有一株奇特的大桃树,桃子特别大而无桃核皱纹,人称仙桃。于光绪三十四年枯死。而寺庙也经不住时代的变化,战争之毁坏和自然界风霜雨雪的破坏日已颓圯,遗址犹在。

    在寺的北面有一片平整的岩石,上面有一个手印和一处侧坐的印痕,俗称“首山擎月”和“将军石”。还有人说:“后山有仙人采樵唱着山歌悠扬动听,从不见人,名曰“首山樵唱”。在荣山坡岩石陡峻树木稀少,每逢天隆大雨时,汇积的雨水便从山沟峡谷中倾泻下来形成飞瀑,碰击悬崖峭壁浪花飞溅蔚为奇观。明代诗人韩承训咏《首峰泉瀑》

    首山地抱自逶迤,远望昂头似建旂。

    台号青云来不定,泉飞白水去如斯。

    因知魏将连营处,并忆唐王驻跸时。

    惟有名城今异旧,中原弃地使人疑。

    这首诗音形意融地再现了山青水秀的画面。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曾在山南清风寺中驻跸,并留有诗句“驻跸俯丸都、停观妖氛灭”。因此,首山即是驻跸山。

    秀丽的山色与雄伟的建筑,加名胜古迹使历代帝王及文人墨客前来寻古探幽,赏花吟诗,史籍所载不胜列举,他们将此地作为胜景观赏梨花,《辽阳县志》载:乾隆四十二年,全国文人敬仰的辽东才子王尔烈,伴驾乾隆皇帝来到首山清风寺,寺内主持大喜。极力恳请圣上与王尔烈为千古留名留字以示后人。只见王尔烈手捋胡须,眼望首山奇秀风光、面前巍峨壮观的古寺,略加思索,提笔运气一挥而蹴“遵大路以仰瞻高山卓尔、叩禅关而徐步御风冷然”。遵劲而流畅的大字跃然纸上,众僧惊赞不已。主持当即决定将此楹联做为山门对联,见王大人兴致正高,又请赐匾额,王尔烈欣然应允“昙花香远”四个大字,数百年来,一直挂于寺内西偏殿上,直至今日让人一见亦大饱眼福。乾隆皇帝此刻诗兴大发,龙袖一晚悬案而书“驻跸山前时有清风吹浊世,青云台畔常得落日照迷津”。方丈是个饱读诗书的高僧,看到皇帝的御笔,惊叹得不知所措,深深叹服这位高祖皇帝,即使在深山古刹闲情逸致之间仍沁透出作为一国之君而独有的远见与治国教化之功。从字里行间展示出作为皇帝才可具备的雄才大略与博大胸襟。

    王尔烈这副对联意境优美,字句之间透云了深厚的文学功力,展示了大自然固有之美的内涵,纯属于描写出首山清风寺的过程及所见,其大意是顺着山前大道来仰视美丽的首山,尔后则是进山门,漫步于古刹之间。高度的浓缩、形象的描述,确切的体现出高雅的情趣与美的意境。

    高宗皇帝的思想与文人的思想在这里就不相同了。乾隆写道“驻跸山前时有清风吹浊世,青云台畔常将落日照迷津,”在清朝以前的二千多年间,辽阳一直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形成的都邑重镇,成为开发东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中华自有生民以来,辽阳就是“天子之邦”先民们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建设祖国边疆始,直到努尔哈赤定都辽阳的这段历史长河里,辽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伐高丽驻跸于此遂更其名为驻跸山”。高宗皇帝对这些历史自然相当清楚,况且他对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了如指掌。并以英明圣主自诩之,在这里他认为凡是平定外夷之侵略,即为正义之举,视为一般清风。而入侵之敌则为浊世之患水,因此乾隆也是触景生情,写出这政治性较强的作品。正殿匾额大书“秦梦汉党”四字,数百年来一直被游人观赏。

    故垒遗踪至今有可考、有不可考。史籍略而不言,其片言只字未能祥述;散见群书又无图证;参考历史档案,内容甚少,难免有不实之处。惟青山如故,碑记不虚,名山宝刹,依然屹立。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巨资再次重修,历时二年修茸一新,首山占刹清风寺仍以它那雄伟古朴身姿,屹立在首山脚下,成为旅游胜地,名山古刹、清风冷然,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内外游客。

推荐阅读:

阜新瑞应寺

阜新圣经寺

千年菩萨像重现济南舜井街

明朝皇室难道也会用赝品?

编辑:菩提树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赤坎影视城 赤坎欧陆风情街 南风古灶 赤坎影视城 赤坎欧陆风..
沈师桥村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东面,329国道从村中穿越而过。沈师桥村于2..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座古镇:它也许繁华,但不喧嚣;它也许热闹,但不嘈杂..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