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典园林环境 >> 自然山水园 >> 正文
宁波慈溪沈师桥村
来源:中国宁波网  日期:2011-11-30

小桥流水是沈师桥村的特色

沈师桥保存完好

    沈师桥村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东面,329国道从村中穿越而过。沈师桥村于2001年2月25日成立,由原来的大夫第、高店跟、桥西岸、朱界河沿、大桥头5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有44个生产队。目前,农业人口4464人,居民946人,暂住人口3000余人。

    村名由来

    沈师桥村村民以沈姓为主。村名源于村内一座名为“沈师桥”的桥名。南宋高宗赵构因为害怕金人举兵南行,从南京南逃到杭州。当时有一位官员叫沈恒,担任明州市舶司督一职,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宁波海关关长。当时的观海卫一带还是芦苇丛生的湿地环境,古称鸣鹤滨海之地,沈恒十分喜爱这里,退休后就在此地定居下来。

    沈恒博学多才,见村中缺少老师,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就在家中兴办了一所义学“海隅书屋”,附近村子的孩子均可来就读。受地理环境所限,孩子上学需绕行远路或由大人撑船而来,十分不便。见此情形,沈恒又慷慨出资建了一座桥。村人感念沈恒的功德,遂将桥命名为“沈师桥“,表示永远不忘沈恒老师。

    记者探访太极布局有遗迹

    沈师桥村除了因桥命名,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以太极图布局营筑,至今还存有遗迹可寻。

    给我们领路的老人是村中的老会计沈适飞,据他介绍,明朝的开国名将汤和在镇守浙东时,建造了观海卫八卦古城。因观海卫城中没有以太极图布局,故汤和在考察沈师桥古村后,就在此地以太极布图。

    此事在《师桥沈氏宗谱》中也有记载:“太极图地居吾族之中,为信国汤公所定,径半里许,围二里许,圆稳如画成,河水周流环抱。图中神气团结,聚会其线路,由东达西弯曲自然,盖天生局也。”

    沈师桥村中的河流叫快船江,是古时观海卫主要的运输河流。汤和巧妙地利用这河流的形状,沿着河两岸各筑有一条官道,合围而成一个圆圈,并开凿了阴眼、阳眼、莲花池、聚气塘,至今在村中还找不到一条笔直的村路。“我小时候太极图还十分完整,可惜后来被毁了,只留下框架了。”沈适飞感觉很遗憾。

    古桥保存多完好

    沈师桥村多古桥,保存完好的古桥就有沈师桥、东桥、西泽桥等6座。建于南宋的沈师桥在清嘉庆年间重建,同治年重修,迄今仍是两岸百姓来往的重要通道。沈师桥是一座单孔的石桥,桥面宽4米,是由整块的长条石铺砌。桥两端各有5级台阶,桥栏也是用整块的当地特产梅原石所筑,虽然历经了百年风雨,却依然没有一丝风化的迹象。桥首各有一对龙首,栩栩如生。站在沈师桥上眺望,能够望见远处的五磊山峰顶。

    “这快船江以前是最主要的交通要道,过往船只十分多。有时看着船体很宽,明明过不了桥,可偏偏都能顺利通过。老人们都说,这桥有灵性是活的。”至今,这些古桥仍然在沈师桥村的村民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豪宅大院有不少

    历史上,沈氏一族在师桥一带最为发达,既有在朝廷中做了官的,也有以才学闻名的文人,还有当时的商业大亨。明清之际最繁华时曾有“十里行人休问沈,万家烟火路交通”的说法。当时的沈师桥村是十里八乡的市集地,市街绵延数里,南北货品商铺林立,至今沿河流两岸的老屋还保留着原貌,依稀可见当时的繁华。

    村内不少老屋都是几进几堂,这在当时要有一定的地位和钱财支撑才能修造。

    最有名的是大夫第,被称为“三北三绝”之一。

    大夫第占地约十亩,分为三进,共有楼屋四五十间。大门高约5米,门口还竖有一旗杆,门前有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筑门墙的石头也都是整块的长条石,可见当年的威武气派。

推荐阅读:

发达国家为啥都不搞“旧城改造”?

寮步香市古镇将重现岭南古街

李庄梁思成林徽因的小城旧事

即墨发现五百岁古庙保存完好

编辑:菩提树
清水蜿蜒前行,河岸垂柳依依,石道曲径通幽,白玉石栏杆矗立,两岸是明清..
江苏江阴长泾镇位于长江三角洲苏、锡、常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北依长江..
位于济宁任城区南张镇凤台村,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文化..
方山风景区位于泸州市纳溪区境内,距县城25公里,离泸州市区16公里,面积..
当今世界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例如东京、芝加哥、纽约和迪拜,但早在几..
古镇位于宁波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
 ·山东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
 ·拉萨大昭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海口:五公祠元宵节免费开放 ..
 ·福州千年古建筑法海寺发生火..
 ·浙江慈溪新增6处省级文保单位..
 ·浙江湖州市:27处文保单位入..
 ·北京:为杜绝烟花引火灾 文物..
 ·日本熊本城50年修复一小半
 ·南昌23个文物冲刺“国保”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