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寄托着几代人的回忆,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个转角都有一个尘封的故事。这里,曾经客来客往,记录着城市的繁荣兴盛。这里,曾经的欢声笑语,洒满人情世故。
台州的老街不少,临海紫阳街、海门老街以及路桥十里长街,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岁月的变迁,老街不仅仅只是历史的浓缩,也有商业开发价值。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老街散发着不同的历史韵味。
有人说,海门老街虽然外表上古意盎然,可骨子里已经走上了小资时尚的道路。在更多行内人看来,海门老街还保留着当初的风韵。2010年,海门老街获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就是最佳的印证。
海门老街:按照历史面目重生
海门老街是有历史的。听世居此地的老一辈人说,当年城门头进街要过河,河上有吊桥,桥东为东沙河,西为西沙河。河东上面铺木板,置凉棚,卖海产品;河西上面铺石板,卖蔬菜和肉类。
那时候,这里车辆行人熙熙攘攘,在两旁霓虹灯的映照下,俨然一派小上海的模样。
如今,这条河被填改成了人民路。尽管繁华难再重现,究其韵味依然弥留。
在海门老街第一楼的东面墙上,一块写着“20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牌匾熠熠生辉。椒江区旅游局原副局长李秀福说,这是我省唯一一条老街获得此荣誉。
究其获奖的缘由,可以从建筑保护上管中窥豹。
李秀福介绍,海门老街全长125米,在整条老街的修缮过程中,体现了“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保护理念。从老街街口到中间,道路逐渐变宽,再往街尾走,宽度慢慢收窄,路径纵横交错。街南和街北有两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南面是徽派建筑,透着江南古名居的气息;北面是水泥浮雕的欧式近现代建筑,多为三层。“这是因为,当时部分老海门人去了上海等大城市后,回乡建造的。”
椒江,这座越来越现代化的新城,由于海门老街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厚度,也为椒江的旅游业带来了活力。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这句话,临海人记得特别牢且津津乐道。这是一座历史文化韵味弥漫的城市,无论是历史的长度还是文化厚度,都令人赞叹。
紫阳老街:保护与开发在角力
老街,是临海发展旅游的“金名片”。初到临海的人总会去老街看一看。
临海老街共三条,紫阳街、西门街和府前街,“二纵一横”,它们是临海千年古城的缩影。长期积淀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由此显示出魅力。
如何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的“硬实力”?现实版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却存在着诸多矛盾。
李谦贵,是台州府城保护和开发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主要从事古城保护和房屋拆建工作。他感慨,无论是商业业态,还是拆迁工作,都给城市的旅游开发带去了重重阻力。
因为村民缺少保护意识,府前街的街南端被破坏了许多。因为发展需要,希望部分居民迁出老街,却遭到拒绝。在商业业态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音符。
在紫阳街上,有不少卖丧葬品的店铺。李谦贵说,最初,他们在临海殡仪馆边上搞了一个小市场,集结商家去那里销售,没想到是,即使打着免费租用的广告,也没能留住部分商家的心,他们偷偷跑回来经营。
“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很难解决。”李谦贵说,老街是临海历史积淀的地方,无论是对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外来游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光下的十里长街是喧闹的,亦如路桥这座终日忙碌的小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路桥商贸文化从老街深处喷薄而出。而商贸文化,正是路桥老街与其他台州老街的不同之处。
十里长街:商业繁华不如以前
路桥老街绵延数十里,又名十里长街,它依着南官河而建。历史上的路桥,“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万物涌市、万商云集”,市场活动极为活跃。
如今,农历逢三逢八的日子,八方的人们还保留着前往老街赶集的习惯,南官河上偶尔也会有船驶过。这些,不仅使走在石板路上的来访者触摸到了曾经的繁盛与富庶,亦能在闭眼沉思的片刻,感受到这座城市强劲有节奏的脉搏。
在路桥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昌田看来,现在的十里长街繁盛远不如以前。“邮电路至卖芝桥两边店铺的生意还好一点,邮电路至河西桥路段人流量很少。”探究十里长街“落寞”的原因,李昌田觉得与路桥市场林立、老街内交通不便等因素相关。
记者了解到,路桥区大大小小的市场达70多个,涉及汽车、塑料、模具等多个产业。周边市场纷纷崛起,势必给老街带去不少的冲击。李昌田说,虽然十里长街内什么东西都有卖,但卖得很杂,不如外面其他的专业市场,商品种类繁多,买家选择余地大。
除此之外,因为历史规划的原因,如今的十里长街街道窄小,车辆难以通过。与此同时,停车难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改变现状刻不容缓。正在规划的路桥十里长街二期工程,显示出了李昌田等人求变的迫切心理。
他说,想要十里长街恢复往年般的“神采飞扬”,还要依靠十里长街区块的整体发展。他们准备参照四川成都宽窄巷的设计理念来打造十里长街二期工程。
记者手记:老街开发忌缘木求鱼
老街好比一盘磁带,记录着陈年往事。保留着,以后想重拾记忆时,随时拿出来听。
如今,许多城市的老街已经难觅踪迹。即使还有一些尚且留存的遗迹,也被挤压得不堪入目。但不可否认的是,老街是历史车轮的足迹,其背后意义重大。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老街的价值,纷纷以“保护”的名义揭竿起义。这场保卫战,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保护过头,就会让人觉得开发不充分,不利于城市文明的发展;保护力度不够,一味将城中村改造成高楼大厦,就会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
试问,一座失去了文化灵魂的城市,又谈何城市文化呢?
无论怎样,老街的开发最忌讳缘木求鱼。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也要讲究保护的方法,简单粗糙的运作,会让城市失去历史,失去个性。
推荐阅读:
辽阳发现六百年前明瓮城遗址
奇台发现新疆第一清代护林碑
民俗文化作纽带 渔民协助建古迹
鲜为人知的京郊古镇“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