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美丽的风景,是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积淀。古建筑和某些资源一样,也属于不可再生物,因此对其保护的意义不可小觑。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古建筑被拆除,保护古建筑迫在眉睫。
回顾古建筑被拆除事件
近年来,古建筑被拆除事件层出不穷。广州的一些古建筑是旧城改造的牺牲品,位于广州沥滘村,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乡村古祠堂被无情地拆除;独具岭南风格的市西湖路上的骑楼被大规模推倒;沙面唯一的天主教堂——露德圣母堂,未经许可就被翻新;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甚至被改造成夜总会。号称千年商都的广州已经逐渐看不到古代商都的影子,一座座古建筑被拆的背后,是文化传承的消逝。一位在广州居住了60多年的老教师感慨到:“广州是越来越现代化了,这样不是不好。但是一些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都不被保存,实在是摧毁历史,是精神文明的倒退。”成都的武月庙,印刻着一代忠烈的印记。但就在今年年初,武月庙被几台巨大的挖机拆除。据了解,武月庙在拆与不拆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而济南市考古所努力将其保护了八年,但最后还是难逃被拆的命运。长沙也是颇有历史的古城之一,坐落在长沙市黄兴南路福源巷37号的左学谦公馆,曾是湖南省会长沙唯一一座保存得最完整的传统公馆建筑,但早在2002年,就被需要修建王府井商厦“击败”而拆除。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西路的游击坪4号公馆,原为清代游击署的一部,也是辛亥革命元勋蔡锷将军专祠划拨地,后成为抗战时期长沙邮政公馆朱公馆,2010年还被长沙市文物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最后还是被巨大的利益所“斩杀”。
利益古建筑被拆除之最大原因
古建筑被大批量的拆除,利益是最大的原因。首先是政府利益,政府在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中免不了要拆除一些旧建筑,而来修建新的建筑物。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在规划过程中有没有对古建筑做一个调查,有没有进行专家论证和评估,在一些地方答案是否定的。地方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建造更美更新的城市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在被拆的古建筑遗址上修建公园供人民散步休闲,或者是用于商业,方便人民购物。但问题在于是否一定要拆除一些无法再生的古建筑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呢,古建筑是一种文物,更是一种文化,我们如果把这样的精神文明给丢了,还谈什么文明古国呢?再一点就是开发商的利益,商人追求高利润原本是正常行为,但有的开发商却在政府和群众没有完全同意的情况下对一些古建筑进行强制拆迁,只想着靠罚款来搪塞,体现出其对文化的亵渎,对法律的无视,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湖南师范大学刘教授认为,要避免古建筑被强拆、滥拆的行为,应建立听证前置制度,可以搞民主投票的方式,对于超过一定限度或者有重大意义但又不属于国家级文物的建筑,也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对是否拆除进行审批。
保护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极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古建筑数量每年都在减少百分之五以上,各个城市的百年以上建筑已经不多,保护古建筑的压力极大。一方面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一方面受利益人群的影响,当前,坚决支持保护古建筑的人已经为数不多。对古建筑的保存和保护,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当政者和决策者,或许他们未完全认识到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或许其内心赞成保护,但迫于各方压力而妥协;又或许是考虑到政绩,考虑到关乎仕途的GDP,而忽略了对文化上的保护。社会管理专家江成盛认为:“因为政绩工程而拆除古建筑其实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相关政绩考核机制,要把文化的发展纳入考核项目,其中也包括对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紧研究出台,完善政策制度,才能更好的保护好古建筑。”前不久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此,作为当代人的我们要肩负历史责任,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保护古建筑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丰富民族的精神内涵,亦能成为鼓舞人们在新的时代奋勇前进的力量。
推荐阅读:
北京:“小传统”古建筑变成孤岛
鄂城三百年古建筑破败盼修葺
济南福慧禅林借现代工具“长高”
“昆明十景”之一大德寺双塔将重现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