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楼”如今落泊的景象
在越秀区贤乐里,有两栋民国老楼彼此相连,“容貌”相似,同日出生,附近街坊称它们为“姐妹楼”。这座“姐妹楼”,记录了当年十三行富甲天下的一段历史,如今却令人感叹:一栋沦为服装城,一栋摇摇欲坠。
中国最早的联排别墅
“姐妹楼”坐落于天成路贤乐里28号和30号,离商铺林立的一德路仅几步之遥。很难想象,这两座看上去连成整体的房子,竟然是两栋互不连通的独立大楼。
从小在附近居住的酸枝木雕世家传人冼联广告诉记者,这两栋豪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十三行的范围很大,囊括了一德路和仁济路,不少富商巨贾都选择在附近建楼。据说,一位姓陈的十三行茶叶巨贾与过命兄弟杨生,共同出资购置了近千平方米的宅基地,修起了这两栋“姐妹楼”,可算是中国最早的联排别墅。
岁月流逝,“姐妹楼”垂垂老矣,它的装饰却仍见证着往日的辉煌。在30号的老楼前,一米多高的青砖石脚见证了它昔日的地位。“青砖石脚越高,证明这户人家的地位越显赫。”对古屋研究甚多的甘先生表示。古楼两扇高3.8米、用缅甸坤甸木打造的木门,也是不少文俗专家讨论的焦点。据冼联广介绍,要打造这扇木门至少要用掉2吨重的木材。
楼内从楼梯扶手到内屋用木,几乎都是坤甸木。用料珍贵,曾经吸引了不少盗贼“光顾”。据住户梁姨称,前几年某一晚,有小偷曾经试图偷走大门,幸亏被及时发现。楼内各种满洲窗和蚀刻窗花,让每位来访的老街坊慨叹不已。“满洲窗价值不菲,我看见不少富商在古董市场开二十多万元的高价也要购买。这里的却已经损坏,太可惜。”甘先生表示。
老楼仅剩一家租户居住
“台湾服装城,即将在此与您见面”,帆布上张贴的大字广告,预示着28号老楼未来的新角色。原有的趟栊门已经被尚未竣工的升降电梯代替,里面的麻石青砖也统一换成了水泥地板。只有透过帆布向上望,才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屋顶上的雕刻花纹,仍能与旁边的老楼互相呼应———那是它们曾拥有“血缘关系”仅存的证据。
30号古楼仍“恪守古训”,但情况并不乐观。梁姨是这里的唯一住户,她告诉记者,她以租户的身份在这里住了47年。“当年一进来就是一个金黄色的巨大屏风门,进去以后,二楼有一个很大很气派的神台,天台非常大,能摆10桌酒席;院子里有棵大苹婆树,很多小孩拿着弹叉在那里玩,最多时住了20多户人。”昔日生机勃勃的大屋已经破旧不堪,不少旧物被破坏,只剩下梁姨一家四口在此留守。
在梁姨的带领下,记者拉开通向二楼尘封已久的铁闸。在电筒的照射后,一排充满欧式风格的螺旋楼梯显现眼前。梁姨说,这栋老楼共四层,他们家只以一楼小部分地方作为居所。记者看到,除了一楼以外,其余所有楼层都已尘封,有些楼层的木质框架东歪西倒。偶尔几缕阳光从天窗上照射下来,映照到几扇依然明亮的满洲窗上。阳台因长年鲜有人迹,地上长满了青苔,一个四根柱子已经开裂的亭子仍屹立在夕阳之下。
梁姨最大心愿是“尽快搬走”。老楼已摇摇欲坠,门口的大榕树还不断往老楼方向倾斜,树叶把阳台的出水口塞住,一旦暴雨,阳台成了水塘,雨水不断往下流。由于受到树叶不断甩打和雨水长期侵蚀,楼顶部分的花雕批荡随时都会掉下来,“每次都是几块很大的砖块下来”,梁姨表示,屋外的院子、屋内的天井经常有石块掉下来。记者看到,天井内的一张石桌已经被掉下的批荡石块砸得面目全非。
梁姨曾经尝试申请租赁房,由于她已经退休,所以没有资格申请。
屋主不愿出钱维修
梁姨表示,老楼残破不堪,与产权变更不无关系。梁姨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老楼一直归房管所管理。后来,一直在国外生活的屋主陈先生把产权收回。梁姨认为,房管站管理相对好一点,“有破旧的地方,房管所会派人维修。自从屋子被屋主收回后,就没有人来维修,屋主也不愿出钱。”
附近的老街坊表示,这些华侨屋的屋主一般都不愿自己出资维修,“站在屋主的角度,屋子是否文物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他们选择卖掉屋子或丢弃不管都在情理之中。”
越秀区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楼未被纳入文物保护范围。至于是否符合文物标准,要等专家实地考察后才能确定。
推荐阅读:
深圳周边乱象丛生“文保”变“失保”
南岸洪圣古庙
济渎庙:一座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庙
钱四娘宫庙迁建争元旦前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