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座祠堂,串起千年吴地历史
“惠山现存118座祠堂,祭祀姓氏80多个。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邻,成巷成街,多数祠堂单体规模不大,形制不高,以江南民居形态为主。而吴地历史上的重大变迁和文化轨迹,却都可以从祠堂中寻到端倪。可以说,祠堂群是映现无锡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惠山古镇办陈晓红处长告诉记者。
据无锡地方文献记载,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原无锡市园林局高级政工师宋祁新和祠堂群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告诉记者,惠山最古老的祠堂是“大王庙”,祭祀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为纪念春申君疏浚古芙蓉湖的功劳,唐人就在春申涧旁的春申里立庙祭祀,唐代诗人张继“春申祠宇空山显,古柏森森石泉水”即为佐证。
大概在元、明之间,惠山祠堂逐渐成为群落。明代无锡文化名人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记录了惠山街当时祠堂、庙宇林立的景况。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嘉靖之后,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风大兴,无锡邑内外的宗族,纷纷到惠山古镇“争一席之地”建祠立庙,于是在惠山山麓、惠山浜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分布的基本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9位,除楚国宰相黄歇外,还有唐代宰相李绅、张柬之、陆贽,宋代宰相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清代总理大臣李鸿章,而当过尚书、侍郎的人物,多达30多位。
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率先在苏南破土,一批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如荣氏、杨氏、钱氏等家族,因其所从事的纺织、建筑、面粉等行业聚集四方商贾,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先后在惠山古镇建立起来,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时代烙印。
一个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是什么吸引了从古至今的名门望族云集于此,建祠立庙?
惠山祠堂研究专家金石声认为,祠堂群揽惠山、拥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胜地,明清以来又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刹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云集次第,风水极佳。古代有钱人也和今天的人一样,房子要选黄金地段、风水宝地,而惠山浜一带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因此这里成为建祠的风水宝地也就不足怪了。
推荐阅读:
图文:朱彝尊和孔尚任留下的足迹
陈家祠步出“深闺”重现于市民
饶城风光尽收眼底 钟楼亭国庆节开放
叶公陵园 风水宝地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