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隐藏在广州市32中学后面的陈家祠昨天终于走出深闺,因为陈家祠广场扩建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扩建后的新广场绿化广场面积增加近两万平方米,祠堂周边景观按照如故宫的“一园一轴”传统间隔而建,见证了科举制度的两对20米旗杆斗昨日在陈家祠重新复位。
陈家祠在马路边“露面”
要是在几个月前去陈家祠,要绕道走东门,才能见到被掩埋在石屎森林中古祠堂。不过,昨天前往陈家祠时,发现远在中山七路对面马路的车站,就可以透过空旷的广场看到那座青砖、灰瓦的祠堂身影了。原来,历时半年的陈家祠一期扩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原来位于陈家祠南面的32中旧校舍已被拆除,陈家祠面向马路的南大门前广场得以重新敞开。
“过去陈家祠连旅游大巴都几乎无处可停。”荔湾区负责此次工程的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十年来,陈家祠如“养在深闺”,周边环境破旧,未能给游客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配套明显不足。而扩建后的新广场比原有的绿化广场大了近两万平方米,扩容将近一倍,陈家祠新广场的改造按照如北京故宫的“一园一轴”传统结构规划,同时延续岭南古祠堂“五间三进”的轴线,形成前区和后区。前区为绿化广场,后区为广场扩建二、三期博物馆功能的延续。
无缝钢管代替木质旗杆
发现,在陈家祠的左右两侧,消失近百年的4根20米高的旗杆重新竖立在了祠堂前面,旗杆上插有几个如“莲花”一样的“斗”,与两边的古榕树交相呼应。原来,这几根旗杆见证了中国百年前的科举制度。
“斗的形状像个金元宝,寓意升官发财,从一斗、二斗、三斗到最高四斗,官位越高斗越多。旗杆的顶部是个铜葫芦,葫芦也寓意聚财。”负责旗杆夹复位工程的文物保护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向记者介绍,斗的造型很巧妙,古人用木头做旗杆,斗本身就起到掩盖接口的作用,加上斗的寓意,既实用又吉祥。
汤国华说,此次修复陈家祠的旗杆斗,完全是严格按照英国收藏家留下的1899年西方人拍摄的老照片复原的。古代旗杆和旗杆斗都是木构建,旗杆多用杉木、梢木,但这次修复时考虑到安全因素,用了无缝钢管替代木旗杆,用不锈钢取代木质旗杆斗。旗杆下面的石质旗杆夹,则使用了多年前挖出来的旧物。
两年内增近600停车位
据该项目其中一名负责人陈坚介绍,为解决游客车辆停放问题,陈家祠广场南面正在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及配套交通设施,停车场占地面积10570平方米,新增近600个公共停车位,将有助改善康王路周边以及荔湾区政府大楼的停车状况。停车场将在两年内建成。
据了解,在陈家祠二、三期的扩建中,陈家祠后面将建起岭南艺术博物馆,而陈家祠将作为古建筑艺术品,腾出更多空间让游客驻足观赏游览。
推荐阅读:
饶城风光尽收眼底 钟楼亭国庆节开放
叶公陵园 风水宝地
斗拱:最具特色的建筑构件
西汉古墓扎堆现身合肥 出土文物1000多件规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