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贵的编钟
5月1日-6月15日,《剑舞楚天――湖北九连墩战国墓出土文物展》将在省博物院举行,展览将展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乐器、兵马器、玉器等共148件(组),其中有目前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铜鼎、全国最早的一件“梳妆盒”(复制品)、34件青铜器编钟、无字竹简等珍贵文物,市民可免费参观。省博物院地址:人民大街与解放大路交会处省文化活动中心北侧;展出时间:9时至15时30分。
表现战国末期楚大夫气质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文物从礼、乐、兵、文、生五个方面再现了战国末期楚大夫高雅的贵族气质、浪漫的艺术情怀、骁勇的英雄气概。
昨日记者来到布展现场,提前一睹这些“宝贝”的风采。走进展厅,一件巨大的铜鼎摆在展厅中央。这件镬鼎通高93.8厘米、口径达81.2厘米、重121.74公斤,是目前发掘出来的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鼎。
据省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介绍,鼎在先秦时期具有特别的涵义,代表江山社稷。周代礼制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其数量与组合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列鼎通常以九、七、五、三、一奇数组合。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烹食器。这件镬鼎在出土时鼎内残有牛骨。
青铜编钟揭示墓主人身份
本次展览还将展出青铜器编钟34件,此套青铜编钟刚从比利时展出归来,在吉林首次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编钟分上下两层悬挂,下层甬钟一组12件;上层钮钟分为二组各11件。由于时间久远,编钟已经出现腐蚀的印记。
据专家介绍,这套编钟钟架通长481.8厘米,高149.8厘米。音乐是古代礼制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一般将礼制与乐制合称为礼乐制度。随葬的各种乐器大都用于祭祀礼仪场合。编钟与编磬在乐制中地位最为重要,其数量与悬挂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称为乐悬制度。一般天子四面悬挂,诸候三面悬挂,大夫两面悬挂,士一面悬挂。由此可见这套编钟符合墓主人大夫身份。
湖北九连墩战国墓是2002年我国重要的考古发现。2002年9月-2003年1月,为配合湖北省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设,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九连墩古墓群的1、2号墓及陪葬的1、2号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其中1号墓出土文物4067件套,2号墓出土随葬文物1066件套。在1号车马坑清理出随葬车辆33乘,马72匹;在2号坑清理出随葬车7乘,马16匹。经研究,两座墓葬为夫妻异穴合葬墓,1号墓主为楚国大夫,下葬于为战国中晚期;2号墓的下葬年代稍晚于1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