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建现今遭遇“蜗居”困境
日期:2010-1-20
2009年岁末,一把大火让控保建筑“陈宅”毁于一炬。有案可查的资料显示,从2005年至今,苏州平均每年便有一处控保建筑遭遇火灾:干将西路235号的控保建筑“吴宅”、平江区高狮巷8号控保建筑、花桥弄一控保建筑……排除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较差等客观原因外,人祸更甚于天灾。据统计,目前苏州古城内30%左右的古建老宅都变成了出租房,居住其中的人口,外来人员占50%以上,原本完整的老宅大院变成群居的“蜂窝”,不堪重负的苏州古建老宅岌岌可危。如何让苏州古建走出“蜗居”困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困境一>>租金与老宅价值
严重偏离
作为历史产物的直管公房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实行公私合营,苏州古城内包括控保建筑在内的古建老宅被以合同形式出租给居民,一座座完整的老宅被分而居之。据了解,我市城区的房屋有近60%是直管公房,其中控(文)保建筑约24万平方米,这些直管公房中用于居民居住的有140万平方米,容纳了3.7万多户住户,平均每户居住面积不足40平方米。
居住人员的超负荷加速了古建的破败。目前苏州250处控保建筑大部分都已散为民住,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屋子能遮风挡雨就行,根本无力进行修缮。因此社会各界纷纷把“控而不保”的罪名指向了相关部门。而对于政府来讲,修缮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据统计,如对250处控保建筑进行一次修缮,至少要7亿多元。
“由于历史原因,古建的租金相当低,这与古建本身的价值严重不符。而相关部门每年收取的租金,相对于必需的维修费用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编辑:余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