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的武功坊。记者顾珍妮摄

昔日的武功坊,昭示着皇家的威严。齐守成供图
文德坊和武功坊:沈阳路上不可缺少的“脸面”
如今的沈阳路上,虽撤去了栅栏,但曾经昭示着皇家威严的文德坊、武功坊两处牌坊仍在,两侧的下马碑也在默默诉说着故宫曾经有过的辉煌。
齐守成介绍说,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阳故宫的两座阙门,文德坊位于大清门的东侧,武功坊位于大清门的西侧。老沈阳人称之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文德坊与武功坊按照大臣上朝排班的“文东武西”矗立在宫门两侧,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也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两坊建筑结构精美,均为主间(明间)高、次间低,黄心绿边琉璃瓦顶,每间檐下内外各四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瓜柱、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的装饰,翔龙飞凤,海水流云,瑞树奇花,贴金敷彩,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
如今,两座牌坊仍旧立于沈阳路上,不难看出它们历经沧桑,但几经修缮,仍旧保存完好。齐守成介绍说,努尔哈赤、皇太极之所以能在弱势中崛起,正是因为他们善于用人。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意识到有勇无谋则不能成事,于是唯才是用,重用一部分汉人文官,如此为后世打下了稳固的大业根基。而文德坊与武功坊,也正是当时这种制度的一种体现,代表天子手下文武兼备,江山稳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便于在故宫门前通行10路无轨电车,经有关部门批准,报请国家文物局备案后,由城建部门将文德坊与武功坊拆除,运到了北陵保存。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故宫进入全面恢复原貌时期。文德坊和武功坊终于被迁回原址。
见了“大十面”就见过大世面
在沈阳城,有一句流传了上百年的老话:“不到城里见不到‘大世面’”。而所谓的“大世面”,实际上则是“大十面”的谐音。
“大十面”学名“石经幢”,而之所以被称为“大十面”,是因为它的形状为八面形石柱,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四周八面外加上下两面,累计十面,故称为“大十面”。
“过去的老人总会说,到城里去见一见‘大十面’,见了‘大十面’就见过大世面了。事实上,经幢原是寺庙中的物件,作用相当于石碑,雕刻着启请文以及寺庙寺主年代等。沈阳的大十面原置放于故宫门前的沈阳路上,后来自从‘见世面’的说法传开后,很多人就来这里叩拜,以祈求平安。”齐守成说。
事实上,见“大十面”的说法,只是百姓之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后来,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证后发现,根据“大十面”的艺术造型以及行文和语言风格,判定“大十面”应是辽代末期的遗物。并通过史料认定,辽代在沈阳北顺城路(现今白塔小学附近)修建了崇寿寺,并建了著名的“崇寿寺白塔”,“大十面”应该是崇寿寺中的遗物。
沈阳路历经数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明代以及清代初期皇宫内曾留下的印记。而现如今,这里成了众多游人游览的地方。沈阳路也在屡次的翻修当中,不断地更迭着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百年前的印记,至今已存留无多。
沈阳路上,从下马碑到文德坊、武功坊,一切古迹都尽可能保存着原有的姿态伫立于原处,反复诵读着那一段历史。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