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聚居
黄埔村里有胡、梁、罗、冯四大姓。罗氏家族早在北宋年间就已经迁居此地,冯家迁来是在南宋,胡氏家族在元朝从福建崇安迁到黄埔村,梁家最晚在明朝来此开枝散叶,当中就不得不提梁经国。他号左垣,可说是商界奇才,十三行(清代设于广州的对外贸易商行)行商第五名,于1808年创立天宝行,在其他行商纷纷破产的严峻形势下,保持天宝行生意兴旺达到鼎盛。其子梁纶枢继承天宝行后获二品官衔(乃是清代商人能获取的最高官衔)。
《黄埔梁氏家谱.艺文谱》云“所居凤浦,地虽偏隅,南滨大洋,夷舟蚁泊,奇观萃焉。”坐在记者对面的梁家大少梁承邺,是著名的十三行天宝行行主梁经国后人,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因培育水稻良种获省部级多个奖项,被评为20世纪广东重要科技人物。梁承邺已是名门第七代(自梁经国始),他和气蔼然,说话也低调之极,若不是旁边两位专家(广州市华侨研究会名誉会长黄银英、研究黄埔十年的广州华声杂志社总编辑林干)非要他讲一讲家族的威水史,他几乎要将话题引向“大家要多做功课,科学保护文物古迹”了。
凭诚信建基业
据他介绍,梁家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梁经国的父亲就是私塾老师,却英年早逝,少年梁经国很早就要白天卖菜,晚上回家帮母亲织布。梁经国发迹因为诚信,有资料说行商借钱连借条都没有,外国人都很信任他,加之在做行商前就已积累了6万蔖白银本钱,之后开起名列十三行第五名的天宝行。士农工商以商人最低,梁经国常以“未能读书为恨”,有了钱以后请私塾老师教育后代,很快子孙辈里功名之人迭出。
梁承邺曾祖父梁庆桂是内阁中书、康有为拜把子兄弟,家中藏书无数,参与过强国会、公车上书,还是香港九老会中的三老之一。父亲梁方仲清华毕业再转哈佛大学经济系,对一条鞭法的解释在国外也列为重要教材。叔叔梁嘉彬为十三行研究权威,清华大学毕业后转伦敦大学,作《广州十三行考》,后赴台湾任教。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里,有梁承邺捐赠的一万五千多册梁方仲珍藏古籍,都是他替父亲整理文稿时理出。
村居岁月痕迹
小小一座黄埔村,单单是荣西里一条小巷,就走出梁氏七代名人,突破“富不过三代”古谣,号称是比许氏更有特点的广州第一家族;还有胡氏三杰、冯氏三杰等,绝非普普通通的小镇名流。
这里有祠堂19座,包括宗祠、公祠、家塾和私塾。其中罗氏1间,胡氏3间,梁氏5间,冯氏10间。府第4间,有方伯第、资政第、都尉第、中意第,现在虽然比较破烂,但都存在。牌坊5个,罗氏宗祠里原有一块慈禧御赐的匾(慈禧建颐和园的时候向丰银行借钱,罗学平是银行总办作为担保,慈禧特赐这块匾以示感谢),可惜已无踪迹。庙宇2间,北帝庙、玉虚宫,玉虚宫因文革时用作村卫生院而得以保存。园林1间,涉趣园,已破败。名人故居3间:梁询故居、胡璇泽故居和胡栋朝故居。
祠堂修饰精致
村内冯氏公祠最多,以化隆冯公祠历史最悠久,建于同治13年。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是占地六百多平方米的隐云冯公祠,而保存最完整的则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三进三间,两旁有衬祠,砖木结构,花岗岩墙裙,风火山墙;正脊上灰塑花鸟、博古文饰;中堂台基、石柱、石枋上的狮子造型栩栩如生;梁架上数目众多的花鸟、岭南瓜果精雕细刻。头进门联上写:派溯崇安源远流长绵世祚、基开黄埔根培本固大宗萧。
还有一座“日本楼”,传说村民冯作平到日本求学,与天皇(一说大臣)的侄女结婚,得到一把尚方宝剑(一说军刀)作为贺礼,后来他们的儿子又娶日本媳妇。在日军滋扰黄埔村准备攻打广州前,婆媳俩出示宝剑(军刀),日军全部跪倒面前,从此日本军队就没有进村,清代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条村,得免于战火。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