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患边行禁海,单留一口使通商。八十五载万樯集,西人逐利只此来。”(广州民谣)
黄埔古港曾是商船带雨晚来急,现在则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古港历史的重要阶段是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开始,当时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如今历史硝烟散尽,最繁忙的海傍东约街归于宁静,不再响起外国水手商人搬运茶叶丝绸的凌乱脚步;十三行那场燃烧七天七夜的大火,银浆融流两公里已经冷却;酱园码头迟暮,羊城三塔(光塔、琶洲塔和莲花塔)倒映在江心。
如今村前是翻修一新的古港广场,仿古青砖瓦房上挂几只白纸灯笼,有书“税务馆”,有书“粤海关”,可见260年前瑞典商船停泊的标志。一棵老榕树守一块题记“黄埔古港遗迹”的石碑被四围江水簇拥,有情侣、学生、村民在树下围坐吃水果、叹风景。不过,很多旅客来此并非为凭吊古港,而是风闻古村有超值又好味道的水盆膏、乳香金钱、艇仔粥和双皮奶。现在黄埔古港今非昔比,身在其中,是另一番光景。
记载这一切的,是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辖内的黄埔村,它位于海珠岛东部,濒临珠江,北与天河区、东与黄埔区、南与番禺区隔江相望,面积2.5平方公里,下有新洲、东围、杨青3个自然村。在古港繁荣年代,外国商船云集,海傍东约大街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许多赶来广州跑船的外国水手都暂住村中。
黄埔古港渊源
黄埔古港的特殊地位始于清康熙24年(1685年),粤海关在黄埔设“挂号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尤其在1757年,清政府封闭江、浙、闽三海关,独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后,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垄断海上贸易80多年。黄埔税馆作为粤海第一海关,在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独占鳌头。
黄埔古港作为广州的外贸港口有170多年历史,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23年(1758年)至道光17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黄埔古港进入鼎盛时期,“夷舟蚁泊”,成为当时中外贸易商船的唯一停泊地,古黄埔港异常繁忙。
古港职能众多
这港口是粤海关设置于黄埔村范围的挂号口,简称黄埔口,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所以黄埔挂号口虽然只是粤海关省城大关的一个分口,却负担管理广州对外贸易的许多职能。首先,黄埔古港是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的必经口岸;清政府明文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须下锚于黄埔。”所以粤海关建立后,进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基本都是经黄埔古港进出,占总数的89%,这些外国商船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秘鲁、智利、墨西哥、美国等地。第二,向外国商船征收船钞等;据《粤海关志》记载,除进出口关税的货税不在黄埔口征收外,其他外国商船的船钞、引水费、船规银、通事买办费、挂号银等,均由粤海关黄埔挂号口进行征收。第三,办理外国商船进出黄埔古港和外国商人由黄埔往返广州城以及贸易方面的有关事宜,都由设在黄埔村的夷务所负责。第四,为停泊在黄埔港的外国商人提供食物等生活用品服务,由设在这里的买办馆具体负责。第五,黄埔港的安全保卫。清政府向例酌拨广州协标外委一员,带兵12名防守。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