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村目前的保护模式,在国内远没有普及。”在不久前召开的2009年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文化抢救与保护暨建德·新叶古村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专家陈志华如是说。
陈志华指的是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2007年初启动的古村落综合保护工程。而目前中国的乡土建筑被破坏得太快,“大部分乡村还
停留在新叶村前些年的水平上:拼命盖新房。”他说。
新叶村是一个完美和完整的典型
新叶村位于建德市西南大慈岩镇,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为叶姓家族聚居建筑群。从建村开始,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血缘的聚落,繁衍成为巨大的宗族村落。新叶村村落的格局有规划、建筑质量好、建筑类型多、发育程度高,现存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幢,包括塔、阁、祠、庙、桥、堂、厅、民居等类型。
198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教授带着学生在新叶村开始了全国第一个乡土建筑课题研究。“新叶村是一个完美的典型。在中国东南部的纯农业村里,新叶村不大不小、不穷不富,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到风土人情都很典型。”陈志华评价说。2000年2月,新叶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但新叶村的破坏也很典型,是完整的破坏史。”陈志华说。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村民迫切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在村内外兴建了许多新式住房。特别是2000年后,古民居的保护与村民建房用地矛盾激化,短短5年未批先建房80来幢,其中核心保护区内有30幢,外围51幢,古村落风貌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种严峻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引起了建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到新叶村调研,到北京向陈志华、李秋香教授咨询保护思路,各级领导普遍认识到,新叶村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和乡土建筑宝库,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对它们进行精心保护、完整传承。
古村保护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建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认为,新叶古村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的领域广、项目内容多、人员结构层面多、需协调的各种关系多、技术难度大,要保证保护工程的有效推进,必须由政府进行综合把握,同时在人员、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保障。为此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组织保障机制,同时邀请权威知名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另外加强专项资金保障。
建德市市长洪庆华说,新叶古村保护是一项文化工程,对古村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对古村历史文化的全方位沿承,而不能追求商业开发。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会对古村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从一开始建德市就把古村保护定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的要求开展。
洪庆华说,新叶古村保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古村不是孤立的,它与周边的地理风貌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不仅要进行核心区的原物、原貌保护,而且要实行外围控制区的风貌保护,以及更大范围地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保护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加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洪庆华表示,新叶古村保护还是一项民生工程。保护古村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封存,而要有活生生的耕读文化的延续,因此在保护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的发展问题,必须通过保护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绝大多数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惠。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新叶村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自来水、污水设施改造,供电、电信、网线整改,村内道路整治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池塘恢复改造,村庄绿化等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古建维修和民居改造,维修祠堂厅阁面积2300平方米,对一些影响古村风貌的“新建筑”进行了降层改造,共改造房屋60余幢;完成了新叶昆曲挖掘和整理,并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古村的建筑艺术、先贤名士的生平传记、教育训导、诗词歌赋、民间小曲、地方掌故、村民生产生活的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古村落综合保护工程的效果如何?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新叶村。“新叶实在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赞叹。他提出:“保护古村落既是保护文物,又涉及民生问题,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原则,鼓励全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工程跟解决民生课题统一起来;二要健全法制,明确对这一类的文物保护单位,哪些可以动,哪些不可动;三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把保护放第一位,之后才可以合理利用;四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的关系,通过保护带动旅游,通过旅游发挥文化保护的作用,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毛昭晰认为,应该把新叶提升为国家级古村落。他说,许多人以为搞新农村建设就是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房子,农民住上别墅,这是肤浅的、片面的理解新农村。古村保护要注重历史的真实、环境的完整、生活的延续和非物质文化的继承。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称:“新叶是中国传统社会留下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他提醒:“要把文物工作做好,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不是单单发动群众就能做好的。不了解这个村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就没有办法保护,不知从何下手。对古村落的保护要从历史、考古、建筑多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要保护村里的单体建筑,而且要把整个村子保护起来,具有血缘关系居住在一起的人最好不要变。”
多年研究新叶村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秋香担心的是古村落的活力,这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她提出,应尽量恢复古村功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鼓励人们继续生活在古村落,而不是建议他们全部搬迁,“空巢村”不是历史的延续,缺少生机,也不利于保护。
新叶村目前完成的只是第一阶段的综合保护工程。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建德市政府计划在四个方面着手:对核心保护区内的第二批古建筑进行维修;开展新区建设,日前新区建设的45亩土地指标已批复下来,同时拆除核心保护区内的“新建房”;开展古村外围传统农耕风貌保护区的保护;进一步研究古村资源的永续利用,探索建立符合古村保护和发展的管理机制。
肯定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保护意识和方法
此次研讨会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和中国文物学会联合举办,与会者们一致肯定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对于新叶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并归纳出具有典型推广意义的认识和经验的《建德新叶共识》(简称《共识》)。
《共识》强调,文物村落保护必须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注意做到自然、文化和社会三个生态环境的和谐。
《共识》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发布的法制法规和乡规民约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起以适应乡村村民自主管理为基础、地方政府以政策配套为支持的文物村落保护法治环境。
《共识》倡导,把文物村落保护与21世纪中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提高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相结合、与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当地社会、环境和经济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共识》提醒,古村落保护要以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挖掘、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积极探寻文物村落保护事业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严格注意避免那种为了促进旅游而“创新”的伪文化、伪民俗、伪传统的渗透和玷污,避免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对于地方固有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侵害。
“新叶村的保护迟早会成为中国的典型。”陈志华充满信心地补充。
《建德新叶共识》提醒:在保护古村落时,要严格注意避免那种为了促进旅游而“创新”的伪文化、伪民俗、伪传统的渗透和玷污,避免唯利是图的商业文化对于地方固有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侵害。
新叶村的抟云塔和文昌阁 本报记者 吴力田摄
新叶村的池塘还在发挥功能 本报记者 吴力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