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我和老友乔永福先生一直对原建于清代中叶的古九间楼念念难忘。

建在兰州西津东路东段华林坪北端的仿古九间楼 □赵清华 摄
月前,乔永福先生到我家造访,带来了一件先生凭童年记忆印象刻制的工艺品盘画“九间楼”。这件工艺品当是古九间楼自1954年消逝后,唯一的形象再现。见此作品勾起了我们感慨万千!
老兰州城西,今解放门广场西的雷坛河处,曾汇聚着三大古建筑,即建于清代的握桥、相邻的金天观及其院内三清殿隔路相邻的华林山北端的九间楼,共同构成古金城名胜古迹集群。想当年这里是兰州古建筑的一大代表之地。它们紧邻而相呼应,一眼望去可共览风貌,山水奇葩合为一景,无论外地来客或当地居民都自有深刻印象。
金城名楼——九间楼
九间楼始建于清代中叶,在华林山北端的崖畔上,采用吊脚支柱,前端悬于崖上,后面平倚在山体上,即从北面朝南看为吊脚悬楼,而从南面看该楼地平接山则为平地(如甘南夏河某些楼状建筑)。因其高高悬起,此沿崖略呈弧形的九间单层木屋,名曰九间楼。
该楼所处华林山北端,且临近黄河与金城关遥相对应。登楼凌空赏景,可观黄河之奔腾,可赏西川之烟霞,俯仰之间尽收河天风物于一楼,故为游客雅士登临赏景之地,因而留有许多诗句。
义勇镇边疆,泽并黄河流万古;
武安延社稷,群瞻紫塞峙千秋。
这副清代的九间楼名联,尽显该楼引人思绪,感慨动情的气韵。
九间楼的建筑特点及所处位置不凡,民国期间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来兰时,曾下榻此处;军统还曾在此举办过特务训练班。如此集古建筑特色与人文内涵的一处名楼,于1954年因拓建西津路而拆除。拆去木楼后隐形于楼下的一座钢筋水泥碉堡,被遗于西津东路华林山脚下多年,直到1957年末方才处理掉。
凭记忆再现九间楼
在历史上九间楼,堪称兰州首屈一指的名楼,给人留有深刻印象,唯可叹没能留下可视形象的记录资料。上世纪90年代七里河区地方志编办,修志中苦于难寻图片史料,委托笔者在摄影界人士中征寻,也一无所获,抱憾之余,我与乔永福先生数次谈起先生童年久居雷坛河附近,即能凭记忆制作出古握桥模型之长,应再进一步努力复现九间楼的设想。由于笔者早年居住西津桥畔,上学与上班时,每日必经九间楼下的印象,相互诉说回忆,表述愿望,最终乔永福先生以工艺盘形式再现了九间楼形象,作品不在形似写真,但已神似传情。在没有任何可视形象参照的条件下,仅凭童年的记忆印象创作出工艺品,堪称难能可贵。此中更可贵的是老兰州人对老兰州文化的一片深情!
为建设新兰州拆除九间楼
吊脚悬楼结构形式,多出于南方山水之城。然而黄土高原地旷人稀之地,也有吊脚悬楼,这当属老兰州文化的不凡之神采。如今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尚存有一些吊脚悬楼,但都属于宗教建筑,唯市区街面的九间楼独树一帜,没有宗教色彩,则更属难能可贵!令人遗憾的是无疾而终,被今人拆除了。原因是为了拓建西津路,为取直求宽、拆楼后削一部分山嘴,移其土填平垫高黄河边岸。笔者当年曾参加过移土筑路义务劳动。
老兰州没有像样的大马路,尤其是去西固。自小西湖广场往西,只有梁家庄一条窄如沟状的乡村土路,这时辟建笔直的主干道西津路,当年称作“为建设新兰州开路”,故人们热情高涨。削去山嘴,拆除九间楼虽然有几分空落落的感觉,却也被厚今薄古的意识抵消了。
想当年人们在为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兴奋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古文化遗存的价值。现在人们认识了保存与保护古迹的重要,也只有立碑为念。
九间楼的拆除,居然没有留下形象资料,甚至文字资料也难寻,兰州市志的《建筑业志》和《文物志》对它也毫无记述!如今幸有乔永福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视觉回忆的框架,让我们老兰州人提供记忆的细节,共同再造精神上的九间楼吧。
注解:握桥型制创始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相传“始建于唐”乃误读历史。唐代始建于乃便桥,故屡建屡毁不计其数。吸取其教训,方才首创以堤岸插木、凌空架屋的型式,构成挑梁握桥。
1952年拆除的握桥,系1904年最后一次修建完善的佳作。兴隆山云龙桥、渭源霸凌桥皆系学仿兰州握桥的子孙辈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