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理坑古村落群
推荐理由: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小桥流水人家……单是这些,也许还不能构成这个村落群入选TOP10的理由。可是谁叫它地处那个“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呢?每到四五月间,总是让所有人的心都蠢蠢欲动的婺源,在我们的古村落度假榜上,岂能不稳占一席之地?
概况
这个位于江西上饶的古村落群,八百多年前隶属于徽州一府六县的婺源县下。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它都是古徽州的一部分,直至民国之后才被行政区划去了江西。因此,婺源与古徽州可以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藕断丝连。在这里的古村落,很可以看到些皖南村落的影子,一样的高高的马头墙。一样的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一样的历史悠久,人文独特。除此之外,它还有着别具一格的乡村自然风光。

理坑风光
理学渊源的理坑:
在这个古村落群中,理坑以人文排第一。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即使离着婺源的县治所在也相当的偏远。但是,却很出人才。跟大多数南方民居一样,理坑的房子也是依着山麓,抱着田园,逐着溪水而建。村口就是“理源桥”,讲明了“理坑”村名的其来所自。理坑,原名“理源”,被称为“深山进士村”,村口毫不含糊的写上了“山中邹鲁”、“理学渊源”、“笔锋兆汉”数语。不知原由的人,就如同孙悟空见了五庄观门前那幅对联一样,难免要想着它“如此大话”。可事实上,理坑人正以勤学苦读为习,因而世出官宦,小小一个弹丸之地,自明朝开始,出过七品以上官员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333部582卷,其中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所以,一个偏山小村,才敢以夫子所在的“邹鲁”自比。
青石板路干净整洁,小巷纵横曲伸。大小68条街道,一路寻访下去,可以见到许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第”,崇祯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奉旨敕建的“驾睦堂”,清初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
上了年岁的宅子,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无论是这些高官巨贾的宅第,还是平民小巷,都有着动人的情节。天官上卿府修成了三角形,梁柱也是四方的,见棱见角,摈弃了一贯的圆滑,寓意其主人为官之刚正廉洁。相反,房屋旁道路却刻意曲折,告知他的后人,世事坎坷,万事当勉力而为。民间也有民间的故事。一条三尺巷,讲述了一个在徽文化中流传很广的典故。邻里两家为墙地争讼。一家因朝中有人为官,以为有权势可倚仗,于是去书信告知此事。朝中那位当官的却回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世上的争端大大小小多了去了,时日一久,不也都随风化了?万里长城还在,秦始皇却早已经不在了。何必要为着蜗角蝇头的小利大动干戈?得了这样一封回信,官员的家人让地三尺,邻家得知此事,也相应退了一步,从此得邻里和睦相处。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