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宫遗址之争何时息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何玉梅 日期:2007-5-22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大同市),至孝文帝迁都洛阳,百年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凿了举世瞩目的云冈石窟。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大同已成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魏平城遗址也早已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么多年来保护什么?所保护的东西在哪儿?都因为没有载体而颇为尴尬。作为皇权象征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北魏宫城遗址的确切位置,引发了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争论。
2003年11月,国内多家媒体发布了同样一则消息:山西大同操场城街发现大型北魏时期古建遗址,经考古专家考证为平城宫城遗址。消息发布后,很快有学者提出质疑。如今,这一争论仍在继续。2007年5月,大同市一民间考古爱好者约见记者:“定此宫城遗址者,惟吾也!”众多专家学者无法定论之事,一个普通市民,缘何口出“狂言”?
缘何难觅踪迹?
大同古称平城,原为西汉旧县。公元398年7月,北魏道武帝迁都至平城,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北魏平城帝国时代。“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一时期的国都建设,是以汉平城作基址。营建了包括西宫、东宫的平城宫,公元406年,道武帝又在平城宫的南面,建立高10丈的双阙、太庙、社稷坛,同时营建了周10公里的外城,亦称都城、郭城。
经过97年的苦心经营,历经六帝七世,北魏京都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第一名城。市井繁荣,人烟稠密,气势恢宏。
然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经辉煌一时的平城宫城屡遭破坏,并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到如今,任凭考古学家们苦苦寻觅,宫城遗址似乎成了千古之谜。
山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张畅耕告诉记者,平城宫城难觅,源于平城遗址的具体位置难以确定。依据史料记载,北魏平城是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部是宫城,南部是郭城。按说平城的营建是很清楚的。而且,大同自北魏建都至今,城市方位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南北中轴基本没变,城墙残骸相当部分存于地面之上,考古条件非常好,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诸家的研究中,平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却变得扑朔迷离。
“地学名著《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曾多次来过平城,书中就平城的人文地理有过生动的描述。《魏书》作为断代史,对平城的营建也多做记录。这些应该都是研究平城的可信史料。不幸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在历代流传中出现了文字错乱,学者们的迷惑,正源于此。”张畅耕说。
大同平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么多年来保护什么,所保护的东西在哪儿?都因为没有载体而成为一种尴尬。
由于实物考古资料的缺乏,后人只能从史籍文献中揣摩平城内部的城市规划布局,而文献的不确定,更引发今人在研究其确切位置时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
遗址究竟在哪?
据大同市考古人员介绍,长期以来针对北魏宫城遗址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在今火车站一带,一种认为是在操场城街。
对平城遗址较早进行考古调查,并提出宫城在火车站附近的是日本学者水野清一。1938年以后,水野清一陆续发表了《平城遗迹》和《方山遗迹》两篇简短的勘察记。1952年,他出版了《西历五世纪中国百部佛教窟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云冈石窟》(简称《云冈石窟》)第一卷,在该书的《序言.云冈石窟序说》中,水野清一对汉平城的位置做了推测。1956年,他又发表了《云冈石窟》第16卷《补遗和索引.附录一》,其中收录自己撰写的《大同附近调查记》。水野清一的这篇文章虽简短,却影响了大批学者。
在《大同附近调查记》中,水野清一认为北魏平城“是在御河之东的古城村”。在该调查记中,水野清一特别对平城宫城的位置进行了推断。他认为:大沙沟南侧的土墙是平城的北郭,古城村土墙是东郭,(旧)大同火车站到北关是平城的中心,汉代的平城县,北魏的皇城可能就在这一带。
张畅耕认为,尽管水野清一在调查中存在一些失误,但他对北魏宫城在火车站附近的说法持肯定态度,并成为“火车站说”的代表人物。依据除了水野的记载,还有据古文献进行的推测。此外,曾在北关发掘出汉朝瓦片,在火车站水塔附近发现排列整齐的砂岩石础,同时发现北魏瓦片等也是持这一说法者提出的论据。
经过十多年来对平城遗址的不断发现发掘,北魏王国逐步重新展露容颜,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又一次向我们走来。
1995年5月,大同城东南105公里处一工地发现建筑遗址,北魏都城遗址首次发掘,后证实是北魏礼制建筑―――明堂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北魏前期首都平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准确的坐标。而对后人来说,明堂的发现大大促进了平城遗址的保护和研究。
大同市著名学者、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平城北朝研究会会长、《北朝研究》主编殷宪曾为此专门撰写了《北魏平城明堂简论》,在文中,他这样写道:“平城遗址一直为文物考古和学术界所重视,但北魏宫城甚至是整个平城的具体位置长期未能确定。明堂的发现,则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平城明堂的位置恰恰证实了明堂‘在国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已之地’的古礼成制。明堂遗址在大同城东南,正是丙已之地;从明堂遗址到明清大同城墙是3里半,正是3里之外。既然明堂在国之南3里之外得到了证实,那么‘七里之内’呢?我总觉得北魏的宫城应在明堂北7里左右,如果我们设想,明堂至南城墙的3里半,再加上从南城门的不足4里,7里多一点,该是北门外的操场城街了。”
2000年4月,山西雁北师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发现北魏墓葬11座。该墓群地处马铺山之南、御河以东的缓坡台地,出土了大量陶俑和精美石椁、壁画。这批墓葬的发现,对考古人员来说,是北魏时期难得的一批实物资料。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