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认为抚仙湖水下古建非古滇国国都
来源:云网 日期:2006-6-21
抚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持续几天了,找寻到关于水底古建筑群的符号及图案也越来越多。专家分析认为,这些“证据”已初步表明该古建筑群并非之前大家猜测的古滇国国都或俞元城,其年代可能更加久远。
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庆柱认为,有关水下古建筑群的疑点较多。
疑点之一,该建筑群通过声纳探测扫描,确定其面积大致为2.4平方公里,那么大的城市规模不是一般都城或者郡县所能达到。疑点之二,建筑结构不一致。无论古滇国国都还是俞元城的建筑结构应为土木结构,而水下古建筑群结构以石头为主。疑点之三,符号、图案不太吻合。这次探秘发现的三道人工划痕、“0”“1”符号、七个规律排列的石孔、一张“人面图案”及象征太阳的图案只是简单的勾勒,看上去更原始古老,二者在此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不太一样。 云南抚仙湖水下探秘水下古迹可能早于汉朝
抚仙湖探秘又有了新的进展,昨日,潜水队员在湖底发现了一块特殊图案的石块,在石块的右上方有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形,周围刻画了7条道痕,状似太阳,石块的左测同样刻画了周边围绕4道刻痕的圆圈。
根据图画,云南大学考古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昆声教授认为,图形是早在4000年就出现过的“太阳纹”。他说:“云南临沧沧源县的岩画上就清楚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的太阳样
貌。另外,春秋时期出土的铜鼓上也刻画了具有4道光芒的太阳,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在古代比较常见。”
“太阳纹”4000年前出现过
昨日,耿卫图片展示了一块特殊图案的石块,由于图片只展示了局部,耿卫又专门用图画表示出来。在石块的右上方有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形,周围刻画了7条道痕,状似太阳,石块的左测同样刻画了周边围绕4道刻痕的圆圈。
根据图画,李昆声教授认为石块上的图形是早在4000年就出现过的“太阳纹”。他说:“云南临沧沧源县的岩画上就清楚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的太阳样貌。另外,春秋时期出土的铜鼓上也刻画了具有4道光芒的太阳,这些文物记录了古代人对太阳的崇拜,在古代比较常见。但是在石块上阴刻出太阳纹是比较罕见的,加之石块上的图形更加原始,所以水下古迹的年龄要比1800年更加古老。”
根据古汉朝的地域划分,县城的面积最多为0.5平方公里,而一座国都的面积也不过2平方公里左右,2.4平方公里的水下古城比汉朝的国都还大,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昨日,来自云南大学考古文化研究中心的李昆声教授告诉记者,将澄江的水下古城称之为“城”并不合适,现在只能称为古迹。水下探秘活动进行了4天,刻有不同痕迹和图象的石块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李昆声教授觉得,越来越多的水下发现完全可以证实水下文明的存在,可以否定了5年前部分专家的自然形成之说。另外,专家在讨论的多日以后,做出了推测,他们认为水下古迹的年龄可能比汉朝还要早得多。
奇怪图案无从可考
潜水队员经过几次下水,对去年发现的一块带有图腾图案的石块,进行了准确测量。经过测量,确定这块不规则的石块上方长70厘米,左侧宽度为45厘米,下方长为60厘米。右图的照片所展现的,就是石块面上的图案。据云南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所说,这个阴刻的图案很明显是人工雕刻出来的。但是遗憾的所是,目前还不能确定是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根本没有类似的图案可以借鉴,也许石块上的图案还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玉溪抚仙湖水下古迹研究会会长耿卫,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说,这个奇怪的图案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更大关注,国内许多考古专家还专门长途跋涉来看,但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定它的年代。
合金铜斧无法联系水下古迹
昨天的发布会上,李教授还为记者透露了考古界的最新发现,玉溪市元江县近日出土了一个能够改写中国冶金史的文物——铜斧。尽管只具有周、春秋时代的历史年龄,但这个铜斧的意义重大,因为它是铜锑合金。李教授说:“关于铜锑合金的冶炼技术最早发现是在匈牙利,根据公元2000-1000年的可考年限,匈牙利的铜锑合金出现在中国的夏商时期,然而中国的铜锑合金技术却一直是空白。现在在元江出土的铜斧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结合水下石块究竟是什么样的工具雕刻出来,李教授说,如果说水下古迹的年代大约在周、春秋以后的时期,那么利用铜斧来进行加工是完全可能的,因为石块的硬度大约在4-5之间,而合金铜斧的硬度则在6-7之间,所以石块上所雕刻的图案是可能的。但是,水下古迹的年代却比铜斧要早得多,所以合金铜斧的出现并不能解释水下古迹的正确年龄。
澄江副书记与市民大胆揣测
水下古迹可能是外星人基地
水下探秘进行到昨日,所发现的越来越有意思的图案和符号,引起了更多人越来越多的猜测,中共澄江县委副书记姜岩关注抚仙湖水下探秘的市民们,就做了许多大胆的猜疑。 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