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鼓晨钟。从元至清,文武百官上朝,京城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金石之声响彻京城,抒写着古老都城的生命节奏。
850年后,登上鼓楼城楼极目远眺,依然能够感受到北京城从容舒缓的脉搏跳动。波光粼粼的什刹海边,全长1098米的鼓楼东大街像一条青玉带,再现着清末民初时传统商业街的历史风貌。
“古都风貌是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竞争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市委书记刘淇调研本市古都风貌保护工作时明确指出,保护古都风貌必须坚决改变大拆大建的旧做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形成适合古都风貌保护的设计规范和政策法规。
于是,“微循环”,这个从医学上借鉴过来的名词,就成为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根本性原则。鼓楼东大街,这条京城在改造中没有拓宽道路,没有出现大面积拆改,基本保持原有建筑格局的大街,正是“微循环”改造思路的真实体现。
鼓楼大街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区,自1271年元大都建立以来,根据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制原则,处于皇城正后方的鼓楼大街正是“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两旁商贾云集,人流熙攘,胡同里云集了权贵和功臣们的高宅大院和普通百姓的素雅民居。
然而,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整治前的鼓楼东大街已是满目凌乱。沿街住户私搭乱建的棚屋侵占道路,各种电线零乱地架在头顶,市政设施不全,污水管线老化。往来车辆不畅通,百姓生活不方便。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