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神鸟飞舞,炫出四川新“国保”。2006年6月2日,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数量几乎接近前5批的总和,这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再次大盘点,并颁发国家级的身份证明。我省入选66处(含78个点),由此,“国保”单位由原来的62处增加到128处。
这一周,因即将到来的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的“故乡”四川,正为悠远的历史而沸腾。“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上,66处新“国保”授牌。
石窟、壁画、史迹,诉说昨日历史;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展现恢弘过去。从不同时代走来的一处处文物古迹,以历史的厚重和沧桑,见证着文明承载的厚度,成为人们了解过去、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盛世鉴宝,66处榜上有名
[新“国保”亮相]
一次入选66处,四川“国保”数量和价值在全国地位如何?第六批“国保”数量翻番,是标准宽了,还是保护力度大了?数量骤增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和考量?
20个市州有了“国保”
没有“国保”级文物,一直是凉山州的一块心病。2006年,喜悦满凉山。周至战国时期的大洋堆遗址、战国至汉时期的凉山大石墓群、唐至宋时的博什瓦黑岩画,3处遗址遗迹荣升“国保”,填补了凉山州长期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
至此,四川21个市州,除重工业城市攀枝花外,都有了“国保”。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既有金沙、三星堆等“大牌”,又有“小”到一个牌坊等“配角”,同时还有多处捆绑的文物“航母”,构成蜀中文物盛景。
反映少数民族、民俗、近现代文化生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文物,此次受到更多关注和呵护。在这点上,四川受益更明显,如丹巴古碉群、松格嘛呢石经城和巴格嘛呢石经墙等,几乎全票通过各个“关口”。
文物古迹“真实”是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知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0万处左右,而前五批“国保”仅1271处,与我国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及现存文物数量不相适应,不利于保护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早年的“国保”评审中,出于控制数量,同时照顾地区平衡,一些文物相对集中的省份,不少价值很高的文物单位或文物点未能列入“国保”,因此受到一定损失。文物专家称:“这令人十分痛心。”
而这,正是“国保”翻番的原因所在。新“国保”打破很多常规,不是“省保”单位的直接破格晋级;打破省际平衡,数量最多的山西达152处,有的省份却仅几处、十余处。数量增加,是为了让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1961年,四川“国保”只入选12处,1982年仅1处,最多的2001年22处———今年“扩军”66处,增加数量位列全国第五,由此不难看出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焦急之情。
但评选标准并未放松,文物古迹的“真实”被放到第一位。评审对象必须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实实物,对现代重建和严重改建过的,一般不予考虑。
历史画卷层次分明在四川66处新“国保”中,古建筑占34处,扛鼎半壁河山。另有包括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等8处古遗址、凉山大石墓群等7处古墓葬、蒲江石窟等8处石窟寺及石刻、乐山郭沫若故居等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显丹认为,由于四川地处西部,受战乱影响小,许多古建筑得以完整保存。这是四川此次“国保”的亮点。“国保”入选数量虽不是最多的,但特色鲜明。四川“国保”集群效应开始显现———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巴蜀历史画卷由此层次分明。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巴蜀文明穿越时光隧道,留存下不少文物史迹,至今还能从中找到众多岁月沧桑的印记。虽然“国保”文物的数量不如河南、河北等省,但古蜀国的历史遗存、民族走廊的文化变迁、民族交融的发展脉络,在巴蜀大地可谓处处留踪。难怪文物专家称,四川处处有文物。
一纸通知,申报激情点燃
[新“国保”历程]
这是一次历时3年的鏖战。为拥有更多的“国保”,我省早早发起冲击。103处文化遗产“飞”向北京2003年3月,第一份详尽的申报材料从苏东坡的故乡眉山,“飞”到省文物局办公桌上。为让三苏祠如愿跻身“国保”之列,眉山提前1年开始申报准备。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