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95年发现南越王宫大型石水池以来,南越国宫署遗址挖掘和考古至今已历时10年。市文化局局长陶诚昨日介绍,遗址挖掘考古工作历时10年,一直坚持“边挖掘、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已经投入6亿元巨资,在全国绝无仅有。他透露,南越国遗址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已报送了有关材料。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316号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将在6月10日重新向社会开放,市民到此可以看到些什么“新意思”呢?本报记者昨日提前探营,发现曲流石渠和新出土的木简渗井都将向市民开放,好看的“宝贝”还真不少。本次开放的内容可分为遗址考古现场和“南越王宫御苑”陈列两部分。参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3万多平方米的曲流石渠及此范围内的历代遗迹;出土“岭南第一简”的南越渗水井:南越宫殿和廊道;南汉宫殿遗迹;其他时代的建筑遗迹。市民基本可看到遗址的精华部分。

御苑中有多个宫殿
——南越国宫署遗址改写了中国建筑史,木简证明当时广州地区盛产大枣,鼠害较重,越人爱用鸡占卜。
南越国宫署遗址包括御苑、宫殿、廊道与排水设施、井、木简等亮点。御苑有石构水池(出土的木简将其称为“番池”)和曲流石组成。番池中散落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大型印花砖、瓦件及铁门枢等建筑构件,还发现叠石柱等遗物。曲流石渠北端与番池连接,石池之水通过木暗槽引入曲流石渠,石渠已清理出200米长。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意义重大:一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代表东方园林风格的王宫园林实例;二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可与古罗马建筑相联系的石质建筑构件,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专家们认为改写了中国建筑史。南越王宫的排水设施规模庞大,形式有明渠、暗渠、地漏和沙井箱,为目前秦汉考古发现所见最完善的城市排水设施。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