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源寺三座主要古建筑将整体平移四百米
来源:大河报 日期:2005-12-12
正在修建中的安林高速公路要从目前林州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慈源寺中间穿过,线路不能改,文物要保护,怎么办?在省政府的主持协调下,为了保护好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决定对慈源寺整体迁移保护,其中三座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实行整体平移,具体工作由在国内古建筑保护研究界久负盛名的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12月7日,本报记者独家探访了即将“搬家”的慈源寺。
亟待搬迁的慈源寺
12月7日中午,记者赶到了位于林州市横水镇马店村内的慈源寺,慈源寺就坐落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旁边,正在建设中的安林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离寺院不远的地方。在一片建筑工地的废墟中,竖立着一座碑,写着鲜红的大字: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源寺。
寺院的规模看不上并不大,建筑老中有新。河南省古建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着测绘,对古建筑构建一件一件地编号。几个当地的老年人在院里悠闲地打着牌。
寺院坐北朝南,门前就是大片碧绿的麦田,远远可见正在建设中的安林高速逶迤地通向远处。
寺院的山门已经不见了,但寺院的格局还在。有三进院落,前院保存有天王殿,文昌阁,院内零星散布着几座民房。中院建筑保存比较好,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仍在使用中。后院建筑因长期废弃不用,损坏较严重,有些屋面已坍塌,现存有三教堂及两耳房、东西厢房,另有两座仿古建筑,看上去像是在原古建台基之上重建的。当地村民为了寺院的管理及使用方便,用土坯和砖临时砌筑了部分围墙,并在东墙上建了一座大门,供人来往出入。
院内地面凸凹不平,后院残存部分破碎的铺地砖,地面散落一些古石碑,均有不同程度损毁。在一块碑上,记者依稀看到了“大明成化年间”的字样。院落一些地方还堆放有砖瓦等古代建筑材料。
一位当地的老汉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慈源寺被一个陶瓷厂占用,寺院建筑有的作为生产车间,有的被改造成仓库。1999年经林州市政府协调,陶瓷厂搬走,该建筑群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归林州市文物管理所。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慈源寺始建于唐代,据《重修林县志》记载:“慈源寺,县东南马店村南,唐贞观(627-649)时建。”宋、元、明、清时期曾数次修葺,现存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昌阁、祖师殿、三教堂等,是目前林州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99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安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因寺院南北地下均为煤矿采空区,拟建的高速路只能从寺院的中部通过。由此引起如何对慈源寺进行保护的问题。
省政府十分重视慈源寺的保护工作,自2004年6月始,多次召开协调会,要求保护好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并于2004年12月24日下文,同意慈源寺整体迁移保护。随后有关部门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目前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近日将正式开始搬迁工作。本报将根据搬迁工作的进度,及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深入搬迁工地采访。
很是罕见的”三教堂”
这座看上去普通而陈旧的寺院在古建筑保护专家的眼里却是“含金量”十足。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杜启明研究员介绍说,这个寺院规模不大,长75米,宽30米,但是建筑形式多样,既有庑殿顶,又有硬山、悬山结构,特别是大雄宝殿,保存许多早期建筑的特点,其中没有推山的做法是国内现存明清庑殿建筑中很少见的。寺院建筑由木、砖、石等材料建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所有建筑均以石材做台基,采用了糙砌的古朴砌筑手法,起到了防水害的作用。寺院整体布局规整、紧凑,主要建筑保存下来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艺术构件,如大雄宝殿、三教堂斗拱上的龙、卷云等雕刻,屋顶的吻兽及脊饰的图案造型也极具地方特色。
杜启明所长说:尤为重要的是慈源寺融儒、道、佛三种宗教体系于一体,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佛教建筑,祖师殿、关公殿为道教建筑,文昌阁为儒教建筑,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明确起名为“三教堂”,这种情况在我国现存寺、观中非常罕见,是儒、道、佛三教在我国历史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最珍贵的证据,对研究我国的宗教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