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河南文物探访苦旅:夏商聚落与千年古墓群(图)
来源:郑州晚报 日期:2005-12-8

将历史向后推进,我们似乎看到了先人们为了烧水、煮饭以及蒸米,而用此陶窑制作了十分精湛的陶器。 作为黄河岸边3700多年以来文明的缩影图,薛村遗址在诉说着石斧年代的生活。薛村向北2.5公里,有一条大河,大河向南1.5公里,是一处大型遗址。大河名叫黄河,遗址是正在发掘的薛村遗址。
走进薛村,不经意间你会在路边发现一块空心条砖,长约一米、宽约一尺,厚十多厘米,灰色、中空。不用怀疑,它就是专门用来修建坟墓的汉砖。如果你留心看到比汉砖小许多的实心条砖,那多有可能是唐代的东西。薛村向北1公里处,是正在发掘的遗址,遗址包括夏商之交时期的聚落,更多的是汉、唐、宋、明清的墓葬,一直延续至今。
石斧引出的夏商生活
用绳子将桶放入古井中,桶装满后再用力上拉,一桶土被倾倒在地上。一位村民正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与三千多年前相比,桶变成了塑料桶,桶中的水变成了土。这是一眼商代早期的古井,从考古学上讲属二里岗上层时期。村民正清理其中填土,这样的水井在薛村遗址已发现8眼,深度都在8米以上。与娘娘寨遗址相似,薛村遗址也遍布探方,考古技术人员正在墓坑或古代窖穴中忙碌的发掘、清理文物,触摸着历史的余温。四个碗口大小的圆柱坑,那是夏商村落房屋立柱的柱基,四根木柱支撑起一片天空,先人借此遮风挡雨。红色的烧土,那是古老陶窑的残留,煮饭、吃饭、盛物,所用器皿皆由它烧造出。
一位初中生写给河南省博物院(当时称河南省博物馆)的信揭开了薛村遗址被发现的序幕,那是1987年9月,遍地生长着待收的玉米,与信同寄的还有件磨制的小石斧。在村北玩耍的这名学生无意中捡到这件石斧,好奇心促使他将石斧与历史课本对照,竟发现石斧与一张图片相似,求知欲又让他直接寄信给河南省博物院,他没有想到:他的这封信让薛村成名。信很快转给荥阳市文物管理所,所里立即派人调查,发现薛村村北地下有大量墓葬,薛村遗址的面目由此揭开。
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加快了薛村遗址的发掘,2004年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薛村遗址调查试掘,这一年距学生寄信17年。7个月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先期开工,对薛村遗址作抢救性发掘保护。
夏商聚落与千年墓葬群
面积50万平方米,数字足以说明薛村遗址范围之广,而出土日用陶器、墓葬随葬品做证:夏商部落曾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之后更成墓葬宝地。数十个探方中,不用费劲你就可以看到一种圆角方形土坑,坑深约20厘米,坑四周围以几个碗口大小的圆坑。
现场工作的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些都是夏商时期的村落遗址,先人将几根木桩打入地下,撑起简陋的屋顶,木桩内是方形的土坑,不过土坑四角缓缓弯过,不同于今人的方形地基。在这种圆角方形的土坑周围,分布着几处陶窑遗迹,与别处不同,陶窑附近的土壤烧烤成红色,考古人员借此作以推断。先人们的制陶技术十分精湛,无论是烧水、煮饭,还是蒸米,皆用陶器。在暂存薛村遗址出土文物的地方,我有幸看到一种用来蒸食物的陶甗,高约50厘米,分上下两层,中间略细,陶甗下体内水垢清晰可见,古人生活场景如图画般浮现脑海。 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