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专家柴泽俊:亲历平遥“刀下留城”
来源:山西新闻网 日期:2005-11-7
2005年秋,又一届国际摄影大展在古城平遥成功举办,当手持“长枪短炮”的国内外摄影名家和爱好者穿行在古城的老街,一次次兴奋地摁下快门时,没有人怀疑,在这个被称为我省最具国际意义“创意经济”的盛事中,古城的独特风貌及以其为背景的古朴民风是最不可或缺的“硬件”。鲜为人知的是,如今世人瞩目的平遥古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也曾经历过一段被毁坏的历史,幸有一些有见地的文物工作者,力排众议,倾力捍卫。转眼20多年过去了,当年为保护平遥古城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志之士如今在哪里?
洪水无情城墙有幸
10月底,记者多方打听,找到当年亲历平遥古城保护和修复的古建筑专家柴泽俊老人家中。当年40多岁的他,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完成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后,一年前刚刚退休。
记:我省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在这座“宝库”中,平遥古城以其古建筑和文物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闻名于世,当年为了保护和修复古城出过力的人们,可谓功不可没。请您谈谈当时的情况,好吗?
柴:建国后,山西保留了3座古城:一座是平阳府府城,一座是忻州州城,一座是平遥县县城。“文革”中,平阳府府城和忻州州城大部分城墙被损坏得不成样子。平遥县县城也有过一些小的毁坏,但保留还算完整。古城4大街、8小街、72蛐蜒巷,东城隍、西县衙、南观音、北观音、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佛寺的布局保存完好,展示出中国明清县城的礼法制度和汉民族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独特魅力,堪称中国古代县城的标本。其中,明初扩建的城墙,以其3000垛口、72堞楼体现孔子3000弟子72贤人传统文化内涵,当之无愧地成为古城的主要建筑和象征。
但是,1977年8月一场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水,使平遥城墙发生大面积坍塌。我们赶到现场时,看到的情况非常严重:北边城墙大部分“坐”下来了,东边城门以北整个塌下来了,城门以南也塌了少量,南面的城墙塌了西半部,可以说半个城都塌了。我们对城墙坍塌部分进行大致丈量,清楚地知道,即便按照当时最保守的估计,要修复这样的坍塌至少也需要好几百万。上世纪70年代,让国家拿出几百万元来修古城墙,不大可能。尽管如此,考虑到太谷的街道不错,城墙已经拆了;祁县的街道不错,城墙也拆了。能够连城墙带城门带街道,还有其他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的,只有平遥。平遥县县城当时除了古城墙,还有城隍庙、文庙、市楼和旧街道等一大批东西,民居也比较好,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尽量保住它。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我们三天两头往平遥县跑,有时两人有时一人,1977年跑过几躺,1978年跑得最多,1979年还在跑。
记:当时除您外还有哪些人在跑这个事情?
柴:我那时在古建所搞专业,和省文管会分管业务的副主任李正云跑过,和古建所的张丑良主任也跑过。
记:跑的目的是什么?
柴:意思主要有两条:一是希望平遥县对古城墙进行现状保护,不要扩大街道,再一个就是坍塌的城墙还要争取修。
记:李有华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介入这件事的?
柴:我们历次去平遥,都是李有华和我们一起到现场。这个同志人非常好,能写会画,很有才华。大概是在1972年从平遥县文化馆抽到文管所当所长,搞了文物工作。我们每次去,他都认真记下我们的话,怕有人拿砖,他安排人白天黑夜在坍塌的城墙附近巡逻。
无私无畏“刀下留城”
记:听说后来还发生过“刀下留城”的事情?
柴: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大搞城建,平遥县也请人做了个规划,开辟东西南北4条大街,城墙上也要相应开挖8个豁口。当时城西门外的民居也已经拆了100多米,现在刚进平遥城有一段比较宽阔,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另外,东门以南也开了一个豁口,李有华知道后躺在门道里不让拆,一边硬挡着,一边把情况通知了我们,我们去的时候北门也在往开打。那当时平遥古城还不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城建系统又不归我们管,跑一次不行,跑两次三次还是不行。
记:破旧城建新城的举动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动工修复意义也就不大。
柴:那段时间,我们为城墙维修资金的事一趟趟往北京跑。钱还没要回来,平遥县拆旧城建新城仍在进行。有一次,从平遥回来,我直奔省政府一位主要领导办公室,讲了古城的现状,说明保护它的紧迫性。领导听后非常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平遥古城只能保,不能拆,谁拆追究谁。从那以后,平遥城的新规划才放下了。
记:1977年坍塌的古城墙是从哪年开始修复的?
柴:1981年第一次要回钱来,省里说了话,中央拨下款,这才开始修。从北城墙修起,然后是东城墙、南城墙。那段时间,我们基本上每个礼拜都要到施工现场去检查。因为修复的是古城墙,用什么样的砖,地上铺什么样的字,都不能随便。东面和北面城墙修得质量比较好,南面城门以西的部分是最后修的,因为换了工程队,质量很不好。 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