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源流及社会影响(一)
来源:妈妈在线 日期:2005-10-9
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标志之一是阳宅风水学说已为很多封建士大夫所接受,并撰文阐发宣扬风水理论。典型的如西晋名士嵇康曾写过《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和《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两篇文章,力主宅有吉凶之分,人当信天道所存,顺之则昌。同时提出应该修德积福,以成宅之吉,避凶免祸。还有许我士大夫在建造住宅时已经开始请相宅者来相宅。由于很多士大夫信奉风水学说,社会舆论也受到影响,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也会被附会上风水的色彩。标志之二,是风水学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进一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些观念,如八卦、五行、干支等,都被大量地采入风水理论方法系统中,成为风水学说的重要支柱。
唐、宋时期,阳宅风水获得完全发展而形成了有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繁复方法系统的学说,也可以说此时期的阳宅风水已经成熟。后代风水术中所有的基本观念方法,在此时期都已齐备或初步形成。此后的风水术,大都只是阐发前人理论,使之更为详尽完备罢了。唐、宋时期风水学说在社会上的影响极大扩张,很多著名的大儒都信奉其说。韩愈曾在文章中提出:“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虽今之仕进,不要此道。然古之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子者也。”他把包括风水术在内的术数提到很高的地位,认为是修身养性,成为大贤君子必修的学问。在当时的社会上,从皇家宫殿、贵显宅邸到民间一般住房的修建,都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有关住宅吉凶与宅主命运的联带关系,被大量地附会到当时的人物事件上。唐、宋时期的风水学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有关著述大量出现,远远超过了前代。自隋代萧吉著《相宅图》、《宅经》,到唐代无名氏的《相宅园地图》、《阴阳宅相图》,宋代佚名著《二宅赋》、《相宅经》、《宅髓经》等等,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后代风水著述惯用的以图样配合歌诀的格式也已经固定下来。而现存最早的阳宅风水著作《黄帝宅经》,经考订已知是宋人假托黄帝之名而著,其序言中曾列举《黄帝二宅经》、《李淳风宅经》、《吕才宅经》等宅经竟达29种之多,几乎全部都是唐、宋时人伪托前人而著。从阳宅风水著述的大量涌现,我们也可以窥见唐、宋时期人们对于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和认识已经形成了风水学说的理论体系。
元、明、清以来,是阳宅风水学说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在元大都和明、清北京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传统“环境与人”的建筑思想,无论是城市水系的思考、公共建筑的格局和公私住宅的布局,都与风水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以来,风水学说分为形法和理气两大流派。形法派主张根据山川自然形势所形成的环境来选择建筑地址、方向、规模;理气派则主张运用易象、五行、星占等方法,对不太理想的自然地理形势进行调整和疏补,使之符合风水学说中择吉的思想。元、明、清时期在风水学说的方法手段上,更加详尽琐细,随之而来的是风水术中固有的神秘色彩也更加浓厚了。同时,风水术在社会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并且更深入地影响社会下层,在民间风俗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时期著述数量最多,但创立新说的却较少,大量的著述是对前人著作进行集释、注解、辑校等工作,被笃信风水的人们奉为圭臬的还是唐宋人的有关著作。元、明、清时期,风水学说的理论方法进一步得到完善、补充和丰富,社会影响也更加深入广泛,风水学说的通俗化使得它在民间风俗中的重要地位也确定下来。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体现在风水学说中的“环境与人”的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反映了人们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不断进行着探索。可以说,风水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活动,在其科学的部分中,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
二、儒家思想与后世观念相融合的阴宅风水学说
恩格斯说过:“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古代社会许多民族中普遍存在,并极大地影响到不同民族对尸体处理的习惯。例如,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会死,并终有一天要回归肉体而复生,所以他们精心保存死者的尸体,将其制成木乃伊存放在陵墓中。天主教国家的人们也相信灵魂不死,但他们认为人作为上帝的奴仆,在死后要回到上帝身边,也就是到天堂去过圣洁的生活,所以不大重视尸体的保存和墓室的建造,往往只是留下一个纪念性的标志而已。中国上古时期的人们,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人们一样,都深信灵魂不死。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鬼魂是在人间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过着同人世间大致相似的生活,这另一个世界实质上是人们以现实世界为模型而创造的。阴宅风水学说就是以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为理论支点,而专门为丧葬活动服务的学说。几千年来,中国实行的是土葬,这就牵涉到墓地的水文、地质、地理等环境条件等问题。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