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白地黑花梅瓶
梅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瓷器,以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及至现代,多用作花瓶、陈设。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元时期较为流行,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宋代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是高且偏瘦,底部比较小,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这一器形后来还被当作插花陈设、祭祀器物及墓室中辟邪消灾、清平吉祥的风水宝瓶。
到了明清,皇家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明代的梅瓶高度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