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雕刻最为著名的是砖雕、石雕、木雕。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活跃于明清艺林,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举凡于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无不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粲然夺目。石、木、砖雕主要用作建筑装饰。其范围之广,几遍徽州旧辖歙、休、黟、绩、祁、婺六邑,其时间之久,由明入清直至民国,长达三、四百年。徽州各地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牌坊、亭、塔、桥、墓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砖雕。常见的如牌坊、石狮、石马、石鼓、报鼓石、须弥座、鸱吻、角兽、脊饰、座门、门罩、漏窗、梁枋、斗拱、轩昂、雀替、柱、门窗、隔扇、檐栏、挂落、栏杆等;其他诸如神龛佛像,家具杂件,民俗用品以及工艺摆设等等,也无一不靠石、木、砖三雕增其光辉。尤其是阔绰、考究的建筑,往往“一宇之上,三雕骈美”,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的左右上下,精美的石、木、砖雕饰俯仰即是,美不胜收。可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雕”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已独具一格,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作用,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
竹雕:徽州的竹刻艺术,是中国竹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竹刻自有徽州之特色,但总体看来,无论何地域的竹刻作品都统一于明显的时代风格中,而地方的风格并不显著,唯个人风格尤著。竹刻香筒,故名思义是用作盛香花或香料的,阵阵清香自玲珑剔透的筒壁溢出。筒壁四周雕镂人物、花鸟、草虫。图案精美别致人皆珍之为宝。竹刻笔筒,乃为明代徽州文人雅士倍极推崇的高雅的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装饰韦斋,搁置案头。竹刻臂搁,为书写绘画时枕腕搁臂的用具。
竹刻大体分两类:一类为竹面雕:如上述香筒、笔筒。臂搁、扇骨等;竹面雕刻可分阴文、阳文;二者又各有深刻、浅刻,如阴文则有毛雕、线刻、深刻、陷地深刻;阳文有留青、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一类为立体圆雕:即竹根。所制人物鸟兽等立体形象之物。
推荐阅读:
徽州三雕之石雕
徽州三雕之木雕
徽州三雕之砖雕
徽派建筑-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