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房房顶
古老与现代
古朴的民居
巫山土家族保存着的"石板房"不仅是"吊脚楼"不断演变进步的过程,更是其住宿习性的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性。"吊脚楼"、"石板房"就是土家族人住宿的“标志性建筑”。
石板房已有上百年历史
巫山县土家族的"石板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群山起伏、僻静闭塞的红椿、邓家土家族乡,一栋栋土墙木楼石板房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像繁星点缀在山岭的怀抱之中。那错落有致的"石板房"从红椿、邓家土家族乡经建始土家族自治县的长梁乡一直向前延伸……构成了巫山至建始高寒山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这石板房的前身是吊脚茅草房。当地村民结束原始的"刀耕火种"后,依山采用当地木材立地而建,用山上"牛角筋"及"葛麻藤"搭建而成。屋顶多用"丝茅草"及"蓼竹子"盖顶,这些不能很好遮风避雨的"吊脚茅草房",光线暗,蚊虫多,易患火灾。聪明的土家人用"木板"拼成"墙板",请当地"风水先生"选地址,多为地势平坦的地方。按"正房、厢房、耳房"及"坐南朝北"的要求择日动工。先是平整场地,按照用地需求,平整好房屋用地和院坝用地,场地平整好后,取当地石材请石匠打成条石后下基脚,然后选取当地优质黄泥土,请两个精壮劳力一组,和着优雅的号子节拍,用打土墙的"杵头"一板一板垒成墙体,然后找"尖子"、"上梁"。
"梁树"取材很讲究,一般用椿树、松树等材料,把它加工成四方形,上面还写上吉利的"纪念语"。"梁树"一般都是由直属亲戚送,还要请当地"锣鼓手"、"吹鼓手"吹吹打打地送给房东,还要"送红包",多少不论,数字是带"8"就行。"上梁"后,用优质木料做"檩子",选细木条与檩子交叉捆绑相连,再盖上"丝茅草"之类的材料,变成了"土墙木楼茅草房"。
这样的房子,条件当然要优于"吊脚茅草房"。可是,"丝茅草"经不住风雨的长期侵蚀,每两年要更换一次,稍不留心容易漏水。杂草腐烂容易生虫,极不卫生。细心的村民开始寻找取代杂草建房的材料。终于有村民发现当地的石材十分特殊。厚厚的岩石经过捶打,取出的石材为均匀的薄片,呈暗青色,韧性好,是取代杂草盖房的最佳材料。于是,部分村民开始将圆木砍成方木,然后用锯子改制成木板(当地人称为角子)钉在檩子上,椽子外伸,然后用精选的薄石板从上至下错落有序的盖在房上。别致的石板房就建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人的石板房便取代了"茅草房"。
石板房冬暖夏凉经久耐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土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当其他地方及周边村民开始变瓦房为钢筋混凝土楼房时,这里的土家人依然悠闲地住在"石板房"中。即使有少数建造混凝土楼房的村民,在楼房旁仍然保留着"石板房",哪怕是一小间。正当记者感到困惑不解时,红椿乡退休干部李宗寿道出了其中缘由:石板房冬暖夏凉,经得住大风大雨甚至冰雹,经久耐用,每10年才需要检查一次,成本低,山上到处都是材料,比瓦房好得多,住在里面也不比混凝土房差。同时,保留石板房也是保留土家人的民族风情。
巫山土家族保存着的"石板房"不仅是"吊脚楼"不断演变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少数民族生活住宿习性特征的体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性。"吊脚楼"、"石板房"就是土家族人住宿的"标志性建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处不透出并保留土家族人的生活习性:在巫山县红椿、邓家两个土家族乡随时都可见到头上包帕子、脚下穿布凉鞋、穿偏耳草鞋、抽叶子烟、冬天烤转转火的情景;红事打"吹锣鼓""哭嫁"、白事打"闹丧鼓""哭丧"、男女对唱山歌、春天打着"薅草锣鼓"种庄稼……与紧邻的建始土家族自治县边界村民生活习性相同,长期保持着通婚及友好往来。
看巫山土家人的石板房,其实就是在观赏一幅历史画卷。
推荐阅读: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灵岩绝画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水上神堂
陕西党家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
瞿昙寺壁画 永恒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