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圣水,多藏于人迹罕至的地方,若要领略它的风采,往往需经一番跋涉之苦。广灵水神堂却不同,它位于广灵县城东南一里,从县城中心出发,几分钟便到。
当地传说,水神堂为明代燕王朱棣与残元战斗扫北获胜后所建。朱棣当年为什么要建水神堂,是还愿还是祈福?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不妨做一大胆的揣测,朱棣扫北,双方经过一年的“拉锯战”,给百姓造成很大痛苦,再加上广灵十年九旱,于是朱棣良心发现,祈求上苍风调雨顺,造福百姓,遂建水神堂。关于广灵水神堂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正德年间的《大同府志》:“壶山,在广灵县城东南一里。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其水与壶流河水合流如壶,故名。上建‘丰水神祠’。”据此,水神堂的可知历史至少已有500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古钟铭文记有“广灵县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称的最早记录。
广灵水神堂不仅山奇,水奇,且与广灵县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可以这样说,水神堂是广灵县的一部“自然神书”,要了解广灵县,得从阅读“水神堂”开始。9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广灵县,在瑟瑟秋风中,翻开“水神堂”这部“神书”。
八合院建筑史上罕有
壶山满是绿树,四周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绿色岛屿浮在水中。山南一条玉带似的石砌拱桥,将记者引到水神堂的山门前。山门正上方悬有清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小方壶”的竖匾,此匾有画龙点睛之意,意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景物,可以与山东蓬莱仙岛“大方壶”相媲美。水神堂所在的壶山,山顶为圆形小山包,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堆积而成,远看就像日本的富士山。
水神堂建筑群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十三四米,建筑面积仅900平方米,但就是这弹丸之地,建筑布局却设计奇特,容纳了一座建筑物40多间的完整庙宇:采用南北中轴线,山门、钟鼓二楼、观音殿、九江圣母祠、文昌阁等一应俱全。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典型的外观八合院更是建筑史上罕有,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建园林代表作品。2006年,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得山门,是一处不大的院落,圣母殿坐北朝南矗立在中轴线上。圣母殿亦称丰水神祠,供奉的是九江圣母,即龙母,是一位专管江河湖泉和刮风下雨的水神。圣母殿东西墙各有一幅壁画,东墙壁画称为“龙母出宫降雨图”,描绘的是百姓祈雨,龙母下凡指挥各路神仙布雨的场面;西墙壁画是“雨后回宫图”,描绘的是雨后龙母回宫,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庆场面。东北隅为文昌阁,东南隅建有七层玲珑砖塔一座,平面呈八角形,仿照木制结构雕有斗拱、门窗、脊饰、塔刹,比例适度,雕技高超。
水神堂院内南北开门外,余六面均建三间式组的廊厅、厢房或配室,可供居处,又互相连接,使整个建筑群保持了统一和谐。志书记载,水神堂作为广灵县的一方胜境,历经磨难,损则修之,毁则建之,最后仍以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园林建筑群,颇具江南水乡风光特色,成为干旱北方的一道奇景。环山皆泉如沸如喷
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土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如万斛珠玑……”水神堂的导游告诉记者,水神堂是“丰水神祠”与“大土庵”的合称,原来水神堂的主泉眼在圣母殿的大土阁下,一泓泉水常年从一石狮口中喷出,但不知哪一年,山顶石狮口中的主泉眼消失了。
推荐阅读:
陕西党家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
瞿昙寺壁画 永恒的文化瑰宝
牌坊:中国式纪念碑
广东罕见水碉楼 似“捆绑火箭”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