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百年风雨廊桥
从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出发,沿享有“乌江天险、千里画廊”美誉的乌江而上,不久便来到了酉阳县清泉乡。
清泉乡过去也叫清溪场,始建于清朝初年,地处酉阳西陲,西隔乌江与贵州毗邻,其政府所在地距酉阳县城67公里。
清泉乡地处山区,境内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境内多桥,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地处清溪场西北龙凼沟峡谷之上的百年风雨廊桥。
该廊桥又名回龙桥,是一座长29米、宽4.3米的古代木桥。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清朝末年,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竣工,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整座桥结构严谨,工艺清湛,巧夺天工,气势雄伟,景观壮丽,实为当地群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桥桥身全系木料穿斗铆扣,不着一颗铁钉,是为一绝,故该桥又称无钉廊桥。
当年,建桥者于龙凼沟两岸悬崖上,开山凿石,垒砌石墩,在桥墩基部石台之上,左右各以六根杉木向沟心呈45度角支撑,形成拱形,其上横放杉木作桥梁,梁上铺木板为桥面。桥面之上建9洞10列的桥楼(风雨廊),高约5米,顶盖青瓦(这样既可防止木栏被风雨侵蚀,又可供游客行人遮风蔽雨)。桥楼之顶的梁脊上,绘以八卦、祥云、飞龙、彩凤等祥瑞图案,书以“福”“囍”等字样,寄托着当地民众对吉祥、幸福的朴素愿望和追求。桥身两侧设横木,可供行人小憩,边上设木栏以护安全。廊桥两端则用火砖垒砌砖墙,各开一圆形拱门供行人出入。
该桥建成之前,当地乡民逛市赶集、走亲访友时,由于深沟险壑、湍急溪流阻隔,直线距离虽只有数十米,却须徒步绕行数里山路,或乘船驾舟上下,至少得半个小时以上,实为不便。时当地绅耆念乡民跋涉之苦,于是发动全乡百姓捐资,雇能工巧匠,请地方军民,协力修建该桥。建设者们顶风冒雨,早出晚归,开山凿石,伐木取材,肩挑背扛,不辞辛劳,最终使得天堑变成了通途,赢得四里八村的民众交口称赞。
站在廊桥之上,远可眺如黛青山、奔流江水,听悠扬渔歌、深山猿鸣;近可瞰修萝翠竹、流泉飞瀑,听瀑布轰鸣、飞鸟呢喃。特别是盛夏时节,两岸藤竹旖旎,随风披拂,桥下溪流清澈,游鱼穿梭。沐着习习凉风,赏着如画美景,直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廊桥之下,龙凼沟的溪流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泻而下,如一段白练,坠入谷底深潭,形成蒙蒙水雾,发出隆隆轰鸣,气势蔚为壮观。潭中溪水溢出,漫过乱石,千回百转,最后投入乌江怀抱。桥下溪旁,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凿成一巨大水碾巨形石磨(直径约2米,被誉为“中华第一大石磨”,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并引龙凼沟之水作为动力。
在酉阳当地,流传着这“清溪的牌坊,龚滩的阁”这样一句话。这里的“牌坊”,指的就是距离廊桥不远处原清泉中心校旁边的一座古牌坊。据史料记载,牌坊系明代大盐商“饶百万”所建,高30多米,宽10多米,全由上等条状大青石砌成,上面雕刻的大象背鼓、天龙捧圣、丹凤朝阳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象征意义的精美艺术图案,气势恢宏,工艺精湛。然而这一历史文物,却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遭到红卫兵的无情毁坏而已不复存在。
廊桥西北不远处,文物考古专家在发掘清源、邹家坝遗址时,出土了的大量新石器时代、商周、汉至六朝各代的遗迹、遗物,将乌江流域文化推到了距今约5000年。
解放后,清泉风雨廊桥曾先后经过两次小修和一次大修,至今保持原貌。而今,古老的清溪场随着乌江彭水电站的修建已整体后靠搬迁重建,昔日的清泉古镇已不复存在,猛涨的江水也淹没了廊桥之下的飞泉流瀑和两岸的翠竹修萝,实为一大遗憾。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在将廊桥作为历史古迹进行保留的同时,紧临其上修建了一座更加坚固、更加宏伟的石拱桥,既大大增强了通行能力,保障了安全,又形成了“新桥旧桥桥重桥”的独特景观。
现在,从廊桥上过往的行人已经很少了,它的交通功能正日渐褪化,它已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地标,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旅游景点,一个人类心灵栖息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酉阳旅游业的迅速兴起和乌江画廊的深入开发,历经百多年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的清泉风雨廊桥,已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她正迎来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百年风雨百年情。千百年之后,斗转星移,沧桑桑田,这座美丽的风雨廊桥又会是怎样的呢?
推荐阅读:
印千年古井设3500级台阶似迷宫
世界最长风雨桥:三江风雨桥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崇福五绝
潮州的建筑嵌瓷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