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这个词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词。
藻井是古建筑中顶棚装饰的一种高雅结构。明清时期的皇宫和寺庙里都先后出现了这种结构,比如北京的故宫和敦煌石窟就有藻井。藻井是指顶棚中央向上凸起的类似帽子形状的装饰结构。有的成四边形,有的成多边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在制作藻井向上延伸的时候,往往采用几个大小不等的棱柱或圆柱的侧面组装起来,越是上面的侧面越小,最后收拢到一点,好比皇冠的宝顶。侧面组装的每一层都配有木雕花边,以及精美的彩绘,显得富丽堂皇。
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仰望藻井,藻井显得高深莫测,隐含着皇权和神灵的威严。清末光绪年间,西场贡井的陈家祠堂也采用了藻井结构的装饰。最近,笔者和几个文化界的朋友再次游览陈家祠堂。那戏台周边的各种木雕金碧辉煌,侧墙和屋脊上的动物堆塑更显得栩栩如生,一件件工艺作品真是美不胜收。当我们绕过回廊来到戏台中央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发现,顶棚正中竟然有一个藻井结构。
藻井是八边形的,直径有三米多。从棚底向上,一共有六层八棱柱侧面,中央最小的棱柱侧面上贡着半球形宝顶,藻井高度也在三米左右。每一层边缘镶嵌有金色木雕。古香古色,高雅别致。回家以后,我又做了一些调查访问。有知情人告诉我,陈家祠堂原来的藻井形状还有些不同。它原来的边缘是荷花形的,由八个波浪形的木质花瓣组合而成。整体结构犹如一个向下的大喇叭筒。近几年由于再次装修,才被改成了层叠式。
我又想,这个大喇叭筒藻井罩着戏台,除了高雅别致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经过分析,我恍然大悟:原来喇叭筒藻井和几面合围的戏台组成了一个共鸣箱。当戏中的主角站在戏台上的靠中位置说唱时,其声音在他头顶上的藻井内侧向下反射,致使声音的强调得到加强(声波的幅度增大),接着戏台合围的几个面再度反射,声音的强度再次加强。如果说藻井是喇叭筒,戏台就好比是音箱,配合起来的共鸣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还有喇叭筒内的波浪形曲面,可以适应不同声调(频率不同)的声音反射需要,好比大提琴的音箱曲面。对改善音色(少损失谐波)也是大有好处的。
总而言之,戏台上面顶棚精装的藻井有它的绝妙之处,藻井确实是陈家祠堂古建筑一绝。
推荐阅读:
合肥古建筑代表 李鸿章故居建筑
长春长通路清真寺
神奇俞源古镇
伏羲庙说伏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