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大门](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4/2012413161623524.jpg)
包公祠大门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这里曾是包拯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建包公书院,后改名为包公祠。包公名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御授龙图阁直学士,死后谥号“孝肃”。
《铡美案》、《下陈州》等戏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北宋一代廉吏包拯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包拯被艺术化后,成了历史上清官的理想化身。旅游到包拯的故乡安徽合肥,当然不能不看包公祠。
来到包河畔,见一座三面临水的小岛上,绿树掩映中隐显一座白墙青瓦、素朴典雅的古典建筑,这就是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显赫,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平淡而朴实。门楣上“包孝肃公祠”5个金字耀人眼目。“孝肃”二字据说是宋仁宗赐给包公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父母身体欠安时,他端水送药,极尽孝道,曾一度弃官不做侍奉双亲。仁宗皇帝感其事,谥号“孝肃”。
走进这个封闭式的三合院,主建筑包公享堂便矗立于面前。走进享堂,迎面端坐着包拯的塑像,姿态端庄,面目严肃,再现着包拯公平无私、刚直不阿的清官风貌,让人肃然起敬;塑像身后上方高悬的“色正芒寒”更彰显了包拯的性格与作风。
转眼看见壁嵌的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这使我想起40年前的一桩往事。“文革”初始,全国掀起了批判历史上清官的高潮,省委领导指示组成两个包公调查组,一组奔陈留调查包公“下陈州”的真伪,一组奔合肥盘包公的家底,看他到底是清官还是压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我便是赴合肥一组的成员。到安徽省文化厅,听说包公有一幅遗像,历代显贵到合肥来都要瞻仰,如段祺瑞、蒋介石便是如此,看后总要给保管者不菲的赏赐。这张画像当时被一个“地主婆”保存着,可那“地主婆”死活不承认,挨了不知多少次批斗也不肯拿出来。我们决意要看看这张像,组长说我熟悉农民,便让我出面与“地主婆”交涉,我们一路询问,到了那个“地主婆”家里。没想到她还真被我的甜言蜜语说服了,说在屋檐堑里放着,让我上去拿。我拿出来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画像与传说中的包公大相径庭,包公红袍玉带,正襟危坐,面目严肃中透着慈善;面色同常人,并非肤黑似碳,前额也没有月牙。“地主婆”是一个善眉善目的老大娘。她说,其实这张像已非当时画像者的丹青了,以前曾送到上海裱糊,裱糊匠见其珍贵,偷偷将纸分为两张,将那张真墨像藏匿,将这张留有真墨影子的,照真墨描绘成和真墨像一模一样,裱好给了他们。那张真墨像现在北京博物馆里。我们仔细端详之后,我将像上的草体题字抄录下来,又小心地卷好,为她放回了原处。眼前的石刻像倒没有那张画像逼真!
推荐阅读:
临贺古民居综述
云南巍山东莲花村
从徽雕看徽文化的敛与放
云南白汉洛天主洛教堂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