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杭州千百年来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徜徉于斑驳的旧街古巷,感受着那些过往的名人故事,杭州的风情都在这些白墙青瓦的历史故居中悠然演绎。
盖叫天故居
盖叫天(1888—1971年),原名张英杰,河北省保定高阳县人。他八岁登台,十三岁到杭州,在拱宸桥“天仙戏院”学唱老生,十五岁改学武生。后以武戏闻名天下,被誉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盖派艺术。
位于杨公堤畔的盖叫天故居,白墙青瓦,大门上书“燕南寄庐”四字,为马一浮先生所题,取“燕北之客寄居江南”之意。故居有前后两进,前为正厅“百忍堂”,后为左右厢房、佛堂以及院子。早在1926年,盖叫天便买田置屋,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此居住。他在院子里接待过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大师以及周恩来、陈毅等贵宾。和游人如织的北山街相比,当时的杨公堤算是“荒郊野外”,盖叫天却自甘隐居,潜心京剧艺术。刚出道时,年仅16岁的他便拒不奉诏,不愿进京为慈禧太后唱戏,一生耿介的性格可见一斑。
1971年1月15日,一代京剧大师去世,享年83岁。他的墓葬在杨公堤与龙井支路的三叉口,墓前立有石碑坊,上有黄宾虹手书的“学到老”三字,两旁楹联为“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巧妙地镶嵌了盖叫天最出名的两出戏。
2003年,盖叫天故居按原貌修复,陈列盖叫天生前遗物和图文资料。至今院子里仍有两棵长势遒劲的枣树,正是当年“江南活武松”亲手种下。
郁达夫故居
穿过车水马龙的庆春路,拐进大学路,往里500米再左转,就是鼎鼎大名的风雨茅庐。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平房别墅,建成于1936年,由主人郁达夫亲自设计。房屋离地半米,四周筑有台阶和回廊,正屋为一排三间砖房,依次为客厅和卧室。后院建平房三间,为书房和客房。内有假山点缀,林木参差,郁达夫请著名学者马君武题匾“风雨茅庐”。建此庐,郁达夫共花去一万五六千元,并为此负债四千元。在五千元就能建一个别墅的当时,这笔花销可谓奢侈。
如此慷慨解囊,是为了妻子王映霞,房契上写的也是王映霞的名字,风雨茅庐可以说是两人爱情的结晶。这里本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可世事难料,他与王映霞的婚姻也正是在这里走向破裂。郁达夫专门写过一篇《风雨茅庐》,但他本人在此居住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风雨茅庐后来被王映霞出售,几经易手,1952年后改为派出所,直到2007年,进行了一次全新的修缮,改为办公场地,门口还挂上了郁达夫故居的牌匾。黑漆浇注的铁门两米见宽,上有花纹,是当时的杭州市市长周象贤的贺礼。走廊尽头还有一口老井,底下还是活水,当年郁达夫在这里洗漱过。
据郁达夫自述,风雨茅庐内收藏有他毕生收集的中国书籍八九千册,其中不少是心爱的珍本,还有外文书籍不下几千册。可惜在他生前都没来得及留下书目。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这些书籍竟然全部散尽,毁于兵燹。有一种说法是,郁达夫的藏书是被他在日本的同学、日寇侵入杭州的统帅矶谷廉介悉数席卷而去的。
当初,好好的爱巢被郁达夫名为“风雨茅庐”时,王映霞曾表示不悦,以为不是好征兆,没想到果真一语成谶。随着战火往南蔓延,郁达夫在福州任职,王映霞则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在漫天烽火中逃难,时世的艰难让王映霞觉得郁达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可郁达夫在福州听到的却是王映霞与第三者关系不正常的流言。
推荐阅读:
甪里:因“芝麻清官”出名的村落
上海名人旧居开起情趣商店之真相大调查
淄博邹振岳故居
家居生活中的风水克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