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筑重现辉煌
观音堂大殿周围,有着众多石雕遗迹,证明古建筑的历史久远。在一块“重开观音禅寺记”的石碑上,写着观音堂的修建时间为“大明正统六年岁在辛酉冬”。
据碑文记载,大明正统六年(1441年),眉山某寺庙主持来到康乐村,组织人力物力重建观音堂。在观音堂右侧的荒草中,堆放着众多石块,上面刻着精美的人物花鸟。
“原来的观音堂很大,它坐北向南,从后面的高山下一直延伸,分为正殿、侧殿等。”汪中伟说,“这里曾是丹棱县、蒲江县等地人们集会的中心。”
在“霸下”石碑上,有“云南布政使司李大亨”等字样,说明当时就有人慕名前来参观题字。观音堂大殿左侧,是村民宿炳清家的房屋。今年57岁的宿炳清是40多年前搬家到这里的。
红色的木柱和石墙,支撑着整个瓦房。厚实的石板是古建筑的基础,也成为了宿炳清家院坝的一部分。
“这里曾作为课堂使用过。”宿炳清说。
“小时候,我曾在里面上学。”今年74岁的张志耀也证实了宿炳清的说法。
实际上,早在几百年前,这里就是当地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霸下”所驮的残缺石碑上,有“国子监生彭XX书额”。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
根据碑文,这里来了一名“国子监生”开课堂讲学。这个课堂,在偏远的山村里延续了几百年。
“前面是原来的学校。”张志耀带着一行人走到观音堂对面的房屋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观音堂的一部分建筑成了康乐村村小的教室。今年30多岁的朱淋祥曾在这里上学。
“小时候,我就发现我们学校的柱头上有很多字。”朱淋祥说,“老人们说,那是原来观音堂老建筑的石柱。”
本世纪初,康乐村村小废弃。去年,康乐村村委会办公用房在村小原址拔地而起。而那些有字的石柱则成为了村委会建筑的石柱。在岁月的洗礼中,观音堂仅存的建筑和遗迹,显得更加珍贵。
边界小村迎来机遇
残存的石碑、雕刻精美的石板,无不诉说着这里的古老。“在外面的桥边还有石条。”汪中伟带着一行人走出村委会所在地,来到小河边。石条与村委会内的石柱一样,都属于观音堂的遗迹。
三个石墩上,镶嵌着十余块石条,成为横跨小河的一座石桥。10米宽的河面上,鸭子在桥下戏水。
“这条路是通往丹棱、蒲江等地的必经之路。唐宋时期,这里是最重要的盐茶古道。”汪中伟说,“原来这里是有旅店的。”
当年,商人们带着食盐等货物,经过这座石桥,在观音堂歇息,然后进入名山县境内换取茶叶。
在整个线路中,他们要经过马岭镇境内的天目寺、大石梯、看灯山等地。天目寺是老峨山下的一座古寺,曾为朝廷制作贡茶。商人从天目寺获得茶叶后,要经过明代贡茶的官道——大石梯,随后经过看灯山看灯寺。
大石梯、看灯山摩崖石刻,与观音堂一样,在今年7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看灯山就在康乐村境内,距离观音堂一两公里。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朱淋祥一直想着如何发展自己的家乡。
10多年前,因为这里地处偏远,朱淋祥走出了康乐村,在马岭镇街上创业。当时如果想回家,需要开车通过蒲江境内绕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去年年底,名山县通往丹棱县的公路建成通车,康乐村的通村公路也建成。康乐村也成为名山县到丹棱县的必经之地。
作为雅安东界的偏远山村,朱淋祥和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块土地。面对良好的交通优势,以及马岭镇境内天目寺、大石梯、看灯山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存,朱淋祥在想着调整本村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想着借助历史遗存,打造雅安东界的山水文化小村庄。
推荐阅读:
窦大夫祠里的文化与智慧
洞庭风月岳阳楼
深圳深藏高楼群中的古老围屋
与凤凰齐名的福建长汀古城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