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湖新居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村内,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深圳市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它由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兴建,是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围堡。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新兴城市,但其实深圳也不缺乏深厚文化。例如古老的客家建筑———围屋,原来不一定要去福建或者江西参看,深圳就有近五百座,而鹤湖新居正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建筑群之一。在龙岗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间,有一片古朴低矮的建筑群安然地立在其中,它就是鹤湖新居了。
寻访之旅:新居已不新,曾引白鹤来
初见鹤湖新居,就被它门前的月池吸引了。荷花盛开了好几朵,饱满而优雅地红着,池边对称的榕树,须叶随着徐徐夏风摇动,树下还祭着土地爷和财神爷,顿有了舒心安逸之感,并好奇鹤湖新居的名字由来。
虽然从高空看去,新居早已不新,像是古朴的城中村,但在当时来看,的确是经过严密的地理风水考究修筑而成的豪华新住宅。别看现在的鹤湖新居三面都是高楼,曾经的它是三面环山,一面朝水,湖水清澈,水质甘甜,连白鹤都为之陶醉了,栖息至此,安家繁衍,所以就有了鹤湖新居这样诗意的名字。
乾隆年间,罗瑞凤从兴宁迁居龙岗,在此开垦荒地、挑担赶墟,后来到东莞等地开商铺,很快积累了万贯家财,于是大面积买地置铺,开始构建鹤湖新居。罗氏后人在道光年间建成外围,并最终完成家宅———鹤湖新居。
当年曾兴旺,聚族于斯地
进入大门,回身就可仰头看见“聚族于斯”的匾额,更添了鹤湖新居的磅礴气势并传达了罗氏家族的愿景。鹤湖新居号称“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该围屋坐西南面东北,呈梯形围合形状。由正门、左右横门、下天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围屋组成鹤湖新居的中心建筑,围屋四周围墙开有数排“望窗”与“枪眼”以防御外扰。共有179套居室,房间300余间,可住千余人,漫步其中便可想像当时的鹤湖新居一定是人丁兴旺、热闹非常的。如今的罗氏后代,每年节庆也仍会聚到这里一同祭祖。
围屋中有两口特别的古井,据闻是修建鹤湖新居时打造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俯身观看井水,清澈见底,井口处长有一小棵植物,嫩绿色的叶子下,有一尾鱼悠游其中。原来这两口井也称为“长寿井”,围屋内的人饮用着甘甜的井水,很少生病,且多有寿星。罗家人对“长寿井”爱护备至,除了日常清理,每年还有一次盛大的淘井节,把水舀干,然后在井底铺上一层木炭,吸收水中污物,上盖细石砂,再撒盐进行消毒,最后放几尾鱼,使水显得更生机勃勃。
客家古文化,以多维呈现
如今,鹤湖新居作为一家民俗博物馆,里面还有丰富的展览。有婚俗、农具、生活用品等的展示,院落后方还有榨糖机、石磨、榨油机、石臼、鼓风机,可以亲自体验操作。最特别的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区,有许多客家人生活的情景再现,造纸印刷、磨制豆腐、酿酒裁布、私塾教学等,人偶逼真。每一个展区还有感应喇叭,一有游客靠近,音响就响起解说词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客家山歌展区,踏入房门,欢快的客家山歌就响起来,会唱的游客还跟着哼唱。
游人声音
丽丽(家庭主妇)
我想这地方挺好,建筑外围前宽后窄,略呈梯形,门口一汪湖水朝外呈圆弧状,说是如钱袋儿,有聚财的意思,很有趣。另外,虽然我不是客家人,但博物馆里展示的婚俗、农具、生活用品以及院落后方的榨糖机、石磨、榨油机等等,都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这里好些工具我都用过。
Jerry(大学生)
走到鹤湖新居的门口,其实你不一定想进去,因为像这样的古建筑其实也不少见。进去了才庆幸没有错过,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我的同伴还差点迷路,展览馆内容并不只是实物的陈列,内部设计得挺精致,而且还有感应喇叭,适时地放出解说,很不错。喜欢它安静人少,随便拍照也不会拍到路人。
推荐阅读:
与凤凰齐名的福建长汀古城
仙都缙岩下村的美丽绽放
神秘的四川理县桃坪羌寨
台州临海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