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这个时候,有幸和几名摄影师一起去了闽西,观摩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46座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
对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我们几个被其神奇的聚落环境、特有的空间形式、绝妙的防卫系统、巧夺天工的建造技术和深邃的土楼文化给深深征服。
现在欣赏着瞿金根拍摄的土楼照片,记得当时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低碳环保: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
二、和谐社会: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如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土楼的主人客家人和客家方言。上个世纪30年代学者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这就说明了"客家人是中华民族最有力的一派"。想着客家方言和我们苏州人的吴语一样,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保存了很多古音;想着我们和客家人可能都是衣冠南渡的后裔;想着在明末清初我们江南士民的反清复明和客家人的举兵勤王,不由平添了一份认知感和亲近感。诚然,民族大融合是件大好事,但拒绝被动、强制的融合,顽强保持自身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这是值得颂扬和骄傲的。
土楼先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后又被赞叹:"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响曲"。我记得在南靖县,站在南山区的半山腰上,俯瞰最为精美的田螺坑土楼群,可见四座圆楼依山而下拱簇着一座方楼,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奇异无比。有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顿时有种奇妙感觉,觉得眼前的土楼景物极像细胞分裂图,可自行修复,更可无限复制。
推荐阅读:
子城遗址
钓鱼城之战影响世界 南宋抗蒙名将余玠帅府现身
宁波天封塔附近发现戒坛铭文砖和僧塔塔基
400余件文物首博再现考古历史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