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的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而地处河南洛阳的王城雒邑,建于武王立国之初,是为西周之东都,史称“成周”。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经多次考古发掘,在上述汉城外发现规模更大的东周城遗址。城内偏南有施围垣之大夯土台基,出土了大量板瓦、筒瓦和陶水管,以及多种形式的饕餮纹、云雷纹瓦当,当系周王宫殿与宗庙所在。城北为面积甚大之窑场及骨器、石器作坊。
关于周代都城的确切情况,目前尚难了解。据《周礼·考工记》所载之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表明该城平面系对称布局之正方形,由通过城门可容九车并行的纵横道路,将王城划为相等的九区。宫殿居中,宫前左置祖庙,右建社稷。周王面南临朝而背北为市肆。上述布局反映了“王者居中”、“为数崇九”等王权思想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对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的影响极大。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建于周初之曲阜(今山东曲阜),为鲁国诸侯都城。平面大体呈矩形,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外垣始筑于西周,有城门十一处,门道宽7~15米,门外两侧建突出墩台。宫室在城中偏东北处,有大型夯土台基多处。手工业作坊位于城内北部及中部,其间散布民居。已发现城内大道十条,以自宫室南通向南墙东门,并延向门外之舞雩台者为主要之干道。
齐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建于西周夷王元年(公元前887年),平面为不规则之矩形,由大小二城组成。大城面积约17平方公里,已探出对外城门七处及城内道路七条,城内主要分布手工业作坊及民居。小城在大城西南隅,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城门五。城西北隅有大面积夯土台,俗称“桓公台”,当系齐侯宫室所在。二城内均发现设计与铺筑良好的石砌下水道,最长者2800米,宽30米。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