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山文化卜骨
一件为龙山文化“鸟型”石铲石器,长16.3厘米,宽8.9厘米,厚1.4厘米。正反面均刻有文字,其中三个文字为鸟型,即证实了龙山文化早期文字的特点。书画同源,或者说画为先,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文字产生之前是以画的形式出现的,以后逐步演变成文字。2009年元月初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史说汉字》就讲明,一万年前我国甘肃、宁夏的贺兰山一带史前的岩画和七千年前的大麦地岩画就先于画的形式表现文字、文字画或图画文字,也就是说文字产生之前是先用图画表示出来的。
“鸟型”石器上的文字为象形鸟文,系早期龙山文化文字,符合书画同源画为先的发展规律。龙山文化文字也是东夷文化,所谓的东夷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早期为游牧氏族,即蚩尤氏族,逐鹿之战之后蚩尤兵败,其族一部归顺黄帝,一部融入炎黄部族。据《史记》记载:“五帝”除黄帝为中原的华夏部首领外,颛顼、帝喾、尧、舜帝均为东夷之人。故此,陕西旬邑龙山文化遗址发现龙山文化文字器物也就不难解释了。
另一件“石斧型”石器,长23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器物上的文字虽然比较零乱、繁缛,但整体符合龙山文化文字的时代特征,应是象形文字向文字转变的中介过程,只稍后于“鸟型”龙山文化文字石器,即文字基本成型,与昌乐骨刻文同一时代。昌乐骨刻文共发现一百余片,在众多龙山文化遗址中昌乐袁家庄遗址的发现,确属罕见,且数量众多。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把中国文字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而旬邑龙山文化文字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龙山文化的存在。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