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栈道遗址位于山西省平陆县至夏县和垣曲3县沿黄河的悬崖峭壁之上,开凿于汉代。
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长达625米的栈道和7段栈道遗迹。1997年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组成考古队发现黄河栈道遗迹45处,累计长4517米。

众多遗迹由西向东,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陆县境内的五一石膏厂、关窑、杜家庄、大集、西寨、东寨、粮宿、老庄、冯家底、张岭村溜溜窝、煤窑凹、西河头渡口、老鸦石,夏县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的鲁家圪塔、五福涧、安窝、马蹄窝等20个村庄、厂矿的范围之内。

栈道依山傍河,时断时续,气势雄伟。大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凹"型通道,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
但在现存栈道上,所有木构件已荡然无存,只有各种壁孔和低空残留于通道岩石上。由于栈道久被废弃,或因山体自然崩塌而不复存在,或被修沿河公路时推下的碎石掩埋等种种因素,致使所发现的45处栈道,长的达数百米,短的仅数十米。
栈道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的,宽度可达2.5米之多。坍塌严重的,仅残存数厘米或完全塌毁。大多数路面已经坎坷不平。但在部分地段的栈道路面上,还留有间距基本相等的凿痕。在某些地段,路面相当平滑。

纵览古栈道,基本呈水平状,但某些地段也有起伏,反映出古代是以地形走势,节省工力、材料的原则择点修建栈道的。
21处立式转筒工程遗迹,均发现于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通常这里的栈道内侧岩壁上都有数道深浅不一的绳磨槽痕,最深的可达30厘米左右,系纤夫挽船时绳磨所致。立式转筒工程遗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是在距栈道路面1.5米左右的岩壁上,凿一个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与此壁孔垂直相应的地面岩石上,凿有一个圆形底盘,底盘中间又凿一个或两个浅圆窝,窝呈锅底形,且被磨得十分光滑,这说明是经过重物长久旋转所致。此外,在方形壁孔与圆形底盘之间紧贴栈道路面的岩壁上,有一半圆柱形壁槽,此壁槽打破岩壁上的绳槽。如果将这上、中、下三部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的话,就会得出:在壁孔、底盘和半圆柱壁槽之中,原有一种立式转筒状的机械装置。其作用是避免纤绳直接磨在岩壁上。多数发现地点,转筒遗迹只有一个,然在栈道转弯度较缓的地方,也有两个甚至三个转筒遗迹并存的情况。这一发现,无疑对研究黄河漕运设施与古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栈道遗迹是古人制服自然、利用资源的非常好的例证。巨大的工程量和施工的艰险,可以理解古代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河道的修治,栈道的开凿和架设,如同现在修筑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国家机器的总体营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黄河古栈道的发现,印证了历史文献对黄河漕运的记载,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的保护、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