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璧山古桥108座各有历史文化风韵

状元桥
渝西小城璧山自古是一座多桥的城市,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许多建于明清两代、仍在被使用的古桥,古朴的古桥上行驶着汽车,这个场景别有一番风味。
日前,璧山区市政园林部门统计出了辖区古桥(包括在原址上重建的桥梁)数据,全区范围内共拥有古桥108座,保存完好的有66座。近日,记者走访了在璧山颇为有名的几座古桥。
马坊桥:
建成百余年仍可双向通车
记者从璧山区市政园林管理局的统计资料中看到,璧山区最早的古桥建于宋朝,在清朝达到巅峰。其中,为了纪念明代马氏节孝牌坊的马坊桥在璧山最为有名。这座古桥建于清代,100多年前改建为石桥,至今仍能通车。
据了解,马坊桥位于璧山区丁家街道合中社区,横跨梅江河。据文史资料记载,马坊桥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修建,为木质结构,以桥头有明代马氏节孝牌坊得名。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拆除,并始建石拱桥,五年后建成五孔石拱大桥,全长59.6米,高11米,宽10.6米,在桥上的两侧还有竹木结构的店铺,桥顶还建有过街凉棚。
记者看到,如今的马坊桥仍然是五拱石桥,桥面平整。当地社区工作人员说,解放后,随着车流量增多,于1959年拆除了桥两侧的建筑物,使得大桥能双向通车。
状元桥:
传说“三元及第”方能桥上过
状元桥位于璧山城区南部的4A级景区观音塘湿地公园璧南河边,桥长120米,高12.54米。
据史书记载,从唐初到清末,中国共出过500多名状元,璧山便出了冯时行、蒲国宝两位状元。历史上,每出一名状元,在他的家乡都会建一座“状元桥”。而璧山的状元桥,建于南宋初(约公元1127年至1136年),但分别于宋代和明代失修,观音塘湿地公园内的状元桥,是璧山历史上第三次复建,于2011年9月建成。
记者看到,廊桥两侧镌刻36幅名家字画、诗词歌赋。两侧桥头为牌坊式建筑,三层屋檐微微上翘。据璧山区市政园林管理局的统计资料中介绍,状元桥上的彩绘、雕塑等全为手工完成。璧山民间曾传说,只有“三元及第”者,才可由状元桥通过,以此寓意“青云直上”。
文风桥:
在璧山人眼里象征着“家”
文风桥位于璧山城区南门外,跨璧南河,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桥长42米,为五孔石拱桥,中孔悬挂一口石制宝剑。2007年7月17日,一场大洪水将文风桥冲毁,随后改建成单孔石拱桥。
记者看到,如今位于文风小学旁的文风桥跨过璧南河,拱高约15米,拱桥东面38步阶梯,西面39步阶梯,栏杆雕有花纹。在一旁钓鱼的老罗,家住附近的春厂街130号,他说从小就听过文风桥的故事——那时交通不发达,文风桥地处城郊,桥下设有码头,人们进出城都要经文风桥过。因此,文风桥对璧山人来说也象征着家,每次一出文风桥,就感觉是要离乡,一踏上文风桥,就有了回家的感觉。
除了以上介绍的马坊桥、状元桥、文风桥以外,修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的来凤桥(又叫凉桥)、建于南宋的重庆两座奈何桥之一的普泽庙奈何桥、建于清代嘉庆十年的狮子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补天桥等也为桥梁历史研究提供了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