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发现"康乾"石碑 记载清代治理运河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鸿生 张建波 日期:2014-7-24
老人们回忆称,此处的观音堂以前叫圆通庵,不知道为什么,里面既供奉观世音、也供奉弥勒佛,而这种情况在民间是不多见的,至今仍是个谜。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有待相关专家进行考证了。
幸!石碑“藏身”庙墙内,因此得以免遭“灾难”
因为三块石碑和两尊古石像从拆迁工地抢救回来后,被村民分别存放在两个地方,记者也是几经周折才见到石碑、石像的庐山真面目。
发现这些“古董”的企业老板强国平向记者讲述了发现石碑的“来龙去脉”。他说,保健村住基村民小组位于直湖港旁边(观音堂也在此处),北临运河,南通太湖,属于当地政府水利工程改造区域。不久前,拆迁公司的挖掘机在拆除这座清代观音庙时,意外发现了三块清代石碑和两尊古石像(观世音、弥勒佛)。“三块清代石碑是在墙体内发现的,当挖掘机把墙体挖倒时,三块石碑从倒塌的墙体内暴露出来,两尊古石像也藏在观音堂里,在拆迁过程中被发现。”
考!具有何种历史文化价值,专家将进行研究
对于如何保护这些清代石碑、古石像,洛社镇文体站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洛社是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重要水陆码头,工商业发达,素有“小无锡”之称。这次发现康熙、乾隆年间的石碑、古石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目前已报告上级文保部门,并联系相关的文物专家对石碑、石像进行考证,然后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洛社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古镇。至少在东晋时代就已存在了。见于各朝代的文字记载也不少,如南宋咸淳四年重修的史书《毗陵志》、南宋德佑丞相文天祥《吊五牧》诗、明末崇祯进士王永积《洛社八景》诗和民国《金匮县志》等均有相关记载。洛社历史遗存众多,古驿道、古战场、古寺、古碑、古镇、古街、古宅、故居等,都积淀着洛社厚重的历史文化,世事迭变,沧海桑田。
相关人士称,现如今,许多实物由于各种原因早已失落,但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磨灭不掉的。史料的翔实记载、百姓的世代相传,都会将这座江南古镇的历史流传下去。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