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沐浴了千年的时光和尘埃,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就像重庆人的心灵标签一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都深深烙印在重庆人的心里。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着“小重庆”之称的磁器口,其实是山城古典生活的一个缩影。它裹挟着历史而来,曾经以繁华码头的身份,承载着千尺布匹万斤粮油从水上抵达……现在,当昔日的货船不再泊岸于此,走过深深浅浅的滩头,一浪一浪击打在人们心上的是江水,更是整座城市浓浓的乡愁。

回望磁器口的前世今生
古镇磁器口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接童家桥,北靠石井坡。曾经的磁器口是非常繁华的水陆码头,码头上常年万商云集。如今的磁器口,街道两边仍然商铺云集,人们置身其中拥挤穿梭,恍惚仍然当年码头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至今。
磁器口古镇并不大,一共有12条街巷,全都由青石板铺成。那一条条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蜿蜒在古镇的每一处大街小巷,被岁月和人流打磨得光滑无比。在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时候的建筑,石板路与沿街民居相依和谐,房屋结构多为竹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为商贾大户居所。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古镇上,青瓦灰墙、木格花窗的建筑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也挂满了石板路的两旁。灰白墙、枣红柱、翘角楼、麻布幌子、小青瓦……古香古色的格调可以使你重温到明清时代老重庆的风貌。

吊脚楼和“九宫十八庙”的故事
沿着青石板路行至江边,便可看见低低矮矮的吊脚楼蜿蜒在山间,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正因为磁器口一江两溪三山四岸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吊脚楼的独特景观。都说建筑是城市最好的外衣和标签,四合院代表了北京的磅礴和大气,石库门彰显着上海的精细与别致,那么吊脚楼对于重庆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态符号,它象征着重庆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沿着奔腾的嘉陵江,顺着蜿蜒的山脉,吊脚楼树立在悬崖峭壁边,仿佛欲说还休地讲着当年发生的故事。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