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东山天后宫始建明代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4-5-4
据《台湾外记》、《靖海记》、《台湾通史》、《海上见闻录》、《台湾地方史》、《台湾事典》等历史文献记载:从康熙三年(1664年)开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主张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施琅曾3次进军台湾,因飓风所阻均无功而返。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经过严密勘察东山岛地形和信风特点后,认为从东山岛出海最有利于战事,平海澳自然成为施琅的出师地点之一。6月13日,施琅举行祭海、誓师仪式。6月14日辰时,船舰列阵,金鼓震天,战旗飘扬,施琅率21000多战将、200多船舰起航。清水师居上风上流,势如破竹,一战而得澎湖,继复台湾,为统一祖国大业,建立了功勋。施琅将军正确选择了从东山岛出师台湾的战略,终于以较小的代价换来辉煌的战果。我们至今读到这段历史,都不由地感受到当年将士出征时慷慨激昂之情。宫前湾作为施琅将军平台出师地之一,永载史册。
史载,当年施琅的将士有一部分驻扎在平海村(今宫前村)“天妃宫”附近,并设立营盘(指挥部)。据称,施琅出师台湾前就曾在“天妃宫”祭祀妈祖。“天妃宫”庙前有一口水井,即使雨季,井水也不能供应百人饮用。施琅率水师到此地时,因将士饮用水困难而担忧,便求助于妈祖。果然,不久井底泉水突涌,满足了水师的饮水之需,后来这口井被称为“万军井”。施琅将军发兵时,向妈祖神像求签,是“吉利”签。施琅以这两件“美事”鼓舞士气,因而军心大振。
施琅收复台湾后,向康熙皇帝奏请敕封妈祖,说妈祖“显圣助战”之功劳,康熙皇帝准奏,敕封妈祖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妃”晋升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康熙差礼部郎中雅虎等奉御书到天后宫致祭。康熙帝还敕赐每年在铜山平海(宫前村)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供银在天后宫前演十台戏,并敕赐御匾一块悬挂宫里永为纪念。至今,宫前村天后宫内仍悬挂着这块康熙帝御赐的匾额。匾额为康熙二十四年立,木质,绿底金字,外框1.93米,高0.79米。匾额镌刻施琅的奏本和康熙帝差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该匾额文物价值很高,被福建省文化厅选为福建“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文物,于1993年底至1994年6月赴台湾台南鹿耳门圣母庙展出,进行文化交流。“天妃宫”因此更名为“天后宫”。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