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村邓氏宗祠
洪水桥新发展区的规划除涉及房屋、交通、经济、环保外,还提出了文物保护的方案,这是笔者极为关注的一面,因为洪水桥区内和周边的文物古蹟极为可观,新市镇的规划绝不可忽视它们的存在。
建造文物径网络
《洪水桥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中有一小段提到如何对待新发展区中的文物古蹟:“当中许多位于乡村内的歷史建筑物将会原地保存,它们大多散布在新发展区内游人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建议在洪水桥新发展区内建造一个文物径网络,把有特色的文物连贯起来,同时连接现有的屏山文物径,有助市民大众更容易欣赏这些资源。亦可考虑在沿文物径的地方兴建资源游客中心。”这规划是不错的,没有忽视区内现存的古蹟。洪水桥区内的古蹟主要集中在厦村,法定古蹟有杨侯宫和邓氏宗祠。杨侯宫约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前,为纪念南宋末国舅杨亮节(?-1279年)而建,笔者曾在本栏介绍。邓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是厦村邓氏族人为纪念先祖邓洪贽和邓洪惠开基之功而建。宗祠在近年修復,整个建筑群包括友恭堂(即邓氏宗祠)、礼宾楼和友恭学校,可从中了解邓氏族人的宗族活动和传统教育。洪水桥新发展区旁的屏山更是法定古蹟的集中地,包括屏山邓氏宗祠、愈乔二公祠、聚星楼、仁敦冈书室,还有最新名列法定古蹟的抗英遗址达德公所。此外,区内还有由旧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邓族文物馆可供参观。
如能实现规划书所建议的把洪水桥和屏山的文物连贯起来,让众多古蹟济济一地,洪水桥新发展区将可成为香港新市镇的典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