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陈提刚”昨日报料,称沛县范庄村有村民挖出清代石碑,再往下挖,挖出古代房屋砖墙,当地村民称这里是唐朝时的一座古庙。
现场
挖出3块石碑
昨日,在沛县张庄镇范庄村的麦田里,有一处新挖的土方,挖出的新鲜泥土堆得有好几米高,刚考完试的孩童们在这里开心地玩耍。最近几天,这里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在村里老人的记忆里,这里曾有一座古庙。
麦田是6户农家的,加起来共约5亩地。从16日开始,挖到21日。“一共挖出来三块石碑,其中有一块是明万历年间的,另两块是清雍正四年和雍正五年的,碑文上写得很清楚。”范庄村张支书说。
挖出来的这三块石碑,被挪到了村支部院内,石碑有碑座,均为重修寺庙时的捐资功德碑,从碑文上可以看到,张庄镇范庄村在明清时期的名称为“各里乡盘宪(现)村”,这座庙的名称为“盘现寺”。
有村民说还挖出来过一只铁香炉,但是腐蚀得厉害,挖出时就朽得不成样了。
挖出15块拴马石
“像这种拴马石挖出了不少,我数了数,大大小小一共有15块。”81岁的老人张克如说,“拴马石是以前寺庙里留着香客拴马用的,有这么多的拴马石,说明当时这里的香火很旺。”拴马石掺杂在一大堆挖出来的古砖堆里,青砖数量大、保存完好。
跟这些石碑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个石制落水槽和一块过门石,石制落水槽长约两米,“这种石制的落水槽相当于现在的塑料的落水管,是放在屋檐下,在雨天时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这么大的落水槽,不太常见。”村民们这样议论。
讲述
犹记当年二月二庙会盛况
81岁的老人张克如,是这次挖古庙的动议人。“我记得很清楚,1953年时,这里还有庙,小时候我还在这庙里上过学。后来,到文革时期,这座庙就被拆了。”张克如说,“打我记事起,我就听我祖父给我讲这座庙的历史,听老人们说唐朝时就有了。”
据张克如老人回忆,这座庙是一个四合院的形制,“有三间北屋大殿,东西各三间偏殿,占地大约3亩多,院门口有两座石碑,我记得庙名叫‘东岳庙’,供奉的是‘黄飞虎’。”张克如老人说,当年因这座古庙,民间自发形成了“二月二大庙会”,南到徐州南,西到萧县,北到沛县,还有山东的,河南商丘的,方圆150公里左右的村民们每年二月二,都到这里来赶会,特别热闹。
在张克如老人的记忆里,这座古庙高大巍峨,“站在大殿的屋脊上向南望,能看到徐州的故黄河大堤。”老人说当年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视线极好,站在大殿的屋脊上能看到徐州。
正是由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张克如老人每每站在已经成为麦田的古庙遗址上时,都有一种重建古庙的冲动。“我的这一想法给村民们一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你看这6户人家的麦田,他们就没要一分钱让我们挖,我挖开它就是想找到古庙的根基,看看从哪里重建好。现在,村民们都愿意捐资重建古庙,我不想历史这么悠久的古庙被后人们所遗忘,村里人也是这么想的,大家都想把这庙再建起来。”张克如老人说。
站在古庙遗址上,张克如老人抚摸着每一块青砖,凭着砖墙的位置,回忆寺庙原来的样子。“你看这砖墙一层一层的,墙上有墙,能看出来重建过三次,正好与石碑记载的三次重修相吻合。”张克如老人说。
取证
沛县博物馆:为明代古庙,有原址重建现象
接到范庄村及张庄镇的报告后,沛县博物馆负责人赶到了现场查看。“沛县是黄泛区,建筑被黄水淹没后再在原址重建,这样的事在沛县不算是罕见。从现场看,这处遗址也有过三次原址重建的现场。像这种寺庙的规模,算是比较小的,而且现场也未发现香灰、佛像、佛事用具等,说明当时这座庙的香火不算旺。据村民讲,记忆中这寺庙里有石刻,但寺庙在文革期间就不存在了,这些石刻也早已流失。”
沛县博物馆张馆长说,“考古是按地下深度来断年代的,一般来讲,地下11米是汉代,地下7—8米是元代,地下5—6米是明代,从现场挖出的寺庙遗址来看,这座寺庙是明代的。”张馆长说,这座寺庙从一层摞一层的寺庙院墙来看,是从明代开始在原址上重建的,这些从挖出的庙碑上也得到了印证。张馆长强调,不允许民间主动私挖探古,对范庄村村民的行为已经做了批评。“好在现场未发现有价值文物,没造成什么损失。但我们叮嘱范庄村村支书了,如发现文物必须上交。”张馆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