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刹佛光寺,这座距今1100余年的中国古老木结构唐代建筑,坐落在乡间僻壤,默默地散发着大唐盛世的遗韵,仿佛是一个遗落的梦。车子离开五台山台怀镇,向西大约行驶三十多公里,进入一片人烟稀少的山野。一座气势巍峨、褐黄色的古庙建筑,透过林木的缝隙,赫然入目,似一位古朴、庄重的智者站立于山崖之前守望着一方水土。佛光寺,我的心瞬间被一种神秘感拉扯着。
佛光寺之名远扬天下,主要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东大殿。而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和命运,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断言:在中国已没有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只能去日本。梁思成偶然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时,翻到第61窟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从图上发现了“大佛光之寺”这座古朴的寺庙,欣喜万分。于是夫妇俩跋山涉水来到五台山寻找,使这座积淀了数千年东方文化艺术之光的佛寺终于重放光芒,惊动了世界。同时,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
空阔的院中,只有几个游客,土生土长的佛光新村人闫师傅是这里的文物管理员,见了我们,热情地迎了上来,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佛光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最高一层院落矗立的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东大殿南有一砖塔称祖师塔,为最早建寺南北朝时代遗物;最下一层院落,北面有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一座在文殊殿前。当年林徽因为考证它们的年代,曾爬上经幢顶端细察,东大殿前一座经幢确认是唐代所建后,才确定了建筑年代。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寺外,还有几座唐代和尚塔。
穿过四合院尽头一个圆形拱门,爬上一串极陡的石砌台阶,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大殿便一览无余了。殿前两株古松,苍劲雄壮。大殿魁伟整饬,单檐庑殿式屋顶,面宽7间,正中五间装板门,均可开合,两尽间安直棂窗。外柱上方古朴的斗拱承托着翼出深远的挑角飞檐,粗壮的柱列、直径达一米的柱础,方整结实的台基、舒展平缓的屋顶,整个大殿就象一根根千年古树撑起的伞盖,举折平缓,精致坚固。
站在尘封已久的殿内,进门迎面是个巨大的佛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阳光穿透尘埃照射进来,殿里彩塑依旧鲜艳如昨,安祥如旧。大殿两侧还有明代所塑的296尊罗汉雕像,分三排坐于后墙及两山墙砌台之上,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上千个人物,画风细腻,颇有唐画的风韵。
高台之下,寺的北边,还有一座巨大的木结构大殿—文殊殿,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为我国古代建筑施用减柱法之极致和仅见。整个大殿空阔、清净,除了900多年前的彩塑外,环内壁四周画有明代500罗汉彩色壁画,罗汉分上下两层列坐,下层罗汉坐于岩石之上,上层罗汉立于下层罗汉之后,疏密有序,神态各异,衣裾飘飘,呼之欲出,古朴、富丽而典雅,完全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路子。
一个寒冷的冬日,在寒风中探访一座幸存于幽深山林中的唐代建筑,尽管目睹的只是一个遗落的背影,但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个盛世穿过历史烟云而留下的器度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