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龙脉团山遗址公园显露真容
来源:京江晚报  日期:2014-1-24
    依靠模糊而有限的信息,凭借手机百度地图当导航仪,我一路摸索着找到龙脉团山遗址所在地,那时还是去年9月,暑热未消,遗址公园在一片繁忙的工地中尚未显山露水。时隔近半年,故地重游,已是霄壤之别。山丘,水塘、林木、草亭、卧龙、文化墙……遗址公园已经显露真容。

    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国史大纲》开篇中,寄语读者对本国历史应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龙脉团山遗址作为镇江史前遗址,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期。正是镇江先民们在那个蛮荒时代艰难立足,并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镇江的历史文化才会有今天如此深厚的积淀。走近这段历史,走进遗址公园,最大的意义在于,在一个生活节奏骤然加速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清楚“往何处去”,也须回答“从何处来”的诘问。

    考古发掘,见证新石器时代

    沿团山路从御桥港路口向西约300米,一片旷野之中紧邻马路边矗立着一座不高的山头,这便是龙脉团山遗址所在。旷野之中山头鹤立鸡群,邻近马路一边的山体前些年砌筑了一座挡墙,有类似远古时期色彩陶器碎片点缀其上,书法家言恭达题写“龙脉团山遗址”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便是遗址最原始的形貌。

    万科、君临南山各类小区环伺,扩张城市的推土机居然没有把它吞没,这真是个奇迹。这座山丘岿然不动至今,乃是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金钟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11年底遗址再度晋升为省级。

    说是山丘,至多不过六七米高。山脚下新种植下的树木,周身被草绳紧紧裹住,三角木架支撑。那些不知名的野树远没有这样的待遇。一棵棵落尽了叶子的野树,狂放地扎根于半山腰,粗壮的枝干以倾斜的姿态恣意伸展。如果凑上前去,可以看到树干遍体鳞伤,不时可见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洞穴。没有人知道这里的树木存活了多久,惟有树洞似在作无言的诉说。

    现在可以拾级而上登至龙脉团山顶部了。三个考古发掘的坑道四四方方,深约两三米,内壁上用粉笔标示了不同年代的泥土分层。不同土层对应着不同的年代,据说这次考古发掘出了不少文物,并且将龙脉团山遗址的历史推进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深埋了那么久终于重见天日,究竟是什么样的宝贝呢?站在坑道上方,每个登顶的市民凝神而思,兴味颇浓。

    龙脉水系,风景这边独好

    去遗址公园坐公交很方便,马路两侧就是站台,25路、K109路、K42路、55路公交御桥港路站下车即可抵达。进入遗址公园有两处入口,主入口与团山路连通,在最西边,次入口在东面,绕龙脉团山遗址山体形成环形游道。

    由主入口进入团山广场,迎面即是一段刻于碑石之上的《龙脉团山遗址记》,生动描摹了祖先们生活的那个上古洪荒时代:此地背负逶迤群岭,面临浩瀚大江。冈峦起伏平缓,散落四周。林茂草丰,可猎可狩;雨润风和,宜耕宜种。有土著先民麇集群居于此。择高阜,筑土垒台,而御洪水猛兽;相地势,建屋安居,以蔽冷风苦雨。燧火而炊,临水而渔,斫石作具,削木结庐,烧土造陶,化金铸器,生存于进化之中,永无止息。有刻画符号,具文明规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自生自灭。忽聚忽散,殆非天灾乎,迁徙何处,惜之不知所终也。

    似乎要呼应那个逐水而居的远古时代,山丘之下开掘了龙脉水系。河水清澈见底,大片的鹅卵石铺在河床下面。说是河水,其实只是一个人工挖出来的河塘,最初构想的深度有数米,安全起见,最后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是几十公分深的水面。假如足够细心,你可以在河塘的北面发现一处木板铺就的台面,看似亲水平台,其实下面暗藏玄机,一座精密运作的水循环净化系统,可以保证水面澄澈如镜。

    河边茅草亭点缀,河中心筑起了一座孤岛,上面栽植桃树,起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名曰桃花岛,但见音乐萦绕耳际,河中突然蹿升起六七米高的喷泉,泉水喷发,水花四溅,偌大的河面自有一番风景这边独好的诗情。

    潜龙勿用,公园内藏着七条龙

    无论是广场上的湖熟文化墙,还是广场旁边的盘龙造型,远远望去都是泥土砌成。风吹雨淋,这些建筑会否零落成泥?其实这只是个误会,建筑基础乃用水泥砌筑,只是在外表面用类似泥土色的塑石浇筑而成。

    一旁的遗址展示馆,用的是一块块砂岩石块垒筑而成,棕红色的外立面一点也不张扬,恰与龙脉团山发掘出的红烧土层相契合。遗址展示馆虽然已经建成,但内部装潢装修尚待时日。即便装潢完毕,龙脉团山挖掘出土的文物要想在这里展览,也需要履行必要的文物出借程序,配备相应的安防设施。一些等级达到国家一级和二级的珍贵文物,还需要报送到省文物局乃至国家文物局审批。

    龙脉团山的名称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依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因地望而名之曰:龙脉团山。因此,龙自然成了公园里无处不在的图腾象征。在团山广场,一条盘成一团的龙,望着咫尺距离的龙脉水系,似乎随时有潜入河底的可能。展示馆不高,但看起来很敦实。其实稍不留意,你会忽视了它特殊的造型。倘若登高俯视,可以大致看出遗址展示馆建筑格局,仿若一条卧龙,庞大的身躯结结实实地吸附在地面上,头部就在展示馆大门入口处。

    展示馆内部的中庭水榭亦有玄机,在木栈桥蜿蜒错落的布置下,置身其间,你甚至会忽略脚下这片临水木栈桥,铺排出的恰是一个大大的“龙”字。陪伴在旁的项目部人员告诉我,遗址公园约2.4公顷的范围内,细数一下据说隐伏着多达七条龙。前面三条龙已经跃入眼帘,那么剩下的四条龙,又究竟躲在哪里呢?或许你畅游其中时,可以找一找。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