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发现 明代光禄寺左副使墓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凯 日期:2014-1-23
专家表示,墓志上没有明确记载段琦“出使外邦”究竟是去往何地,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他在出访期间担任的是“司膳”一职。也就是说,段琦负责使团成员的日常膳食。至于他是不是郑和下西洋使团中的“大厨”,目前还无从考证。
负责为明皇宫采购食材
说到光禄寺,很多人听了可能会一头雾水。其实,光禄寺不是寺庙,而是明代负责宫廷膳食的政府机构。
专家告诉记者,“光禄”之名起源于汉代,最初是指守卫宫廷门户的武官,到了隋朝发展为专司宫廷膳食的中央机构。明代光禄寺的主要职能是承办宫中宴食、日常膳食、祭祀物品及宫外赐食等,光禄寺下设大官署、珍馐署、良酝署和掌醢署,四署共同协作以保障宫中宴食。
据考证,明代皇宫有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餐厅”,每天至少要准备一万人以上的伙食。在整个宫廷膳食体系中,光禄寺主要负责采买食材、订制菜单、搭配佐料等工作,在所有食材、佐料配置齐全后,再将菜单送到尚膳监,由宫中御厨根据菜单烹调制作,最后由尚食局的女官服侍皇帝用餐。由此可见,身为光禄寺左副使的段琦,当年扮演的应该是为宫廷采买食材、订制菜单的角色。
陪葬品多和饮食有关
“内酒”梅瓶或为宫廷用酒
身为宫廷食材的“采购员”,段琦墓内出土的陪葬品也大多和饮食有关。比如,青石棺床附近发现了数十枚大小不一的果核,其中可以辨认出的有桃核、杏核等。专家推测,这些果核原本应该是墓主下葬时摆放在祭台上的水果,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祭品腐烂后就只剩下果核了。
此外,墓室壁龛内发现的一件写有“内酒”二字的白釉梅瓶,也让考古专家惊讶不已。过去,南京地区曾出土过一件明代的“内府”白釉梅瓶,如今已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内府”是特指皇宫内廷所用,这类梅瓶专由景德镇瓷窑为宫延内府烧造。而带有“内酒”字样的梅瓶,在南京地区还是第一次发现。专家推测,“内酒”的含义有两种可能,一是指“内府用酒”,二是指“瓶内装酒”,如果是第一种含义,有可能是段琦获赐的一坛“宫廷御酒”。
揭秘明皇室“餐费”——
崇祯帝一天“吃掉”
三十六两白银
翻阅史料,关于明代光禄寺的趣事还有不少。
明朝年间,光禄寺除了四署之外,还设有专门的司牲局、司牧局。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皇宫食谱中还有喝牛奶这一项,因此,光禄寺在司牧局下又专门设立了乳牛厂,为明代皇室提供牛奶和乳制品。
光禄寺为宫廷采买的食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上林苑等官方机构供应的牲畜、蔬菜,二是各地进献的贡品,三是在京城菜场商铺购买的食材。其中,各地进献的贡品都是按年定量摊派任务。据史料记载,当时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要每年上贡“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常州府江阴县要“岁贡鲚鱼万斤”;浙江嘉兴府平湖县的任务则是“岁贡鲜黄鱼三百尾”。
此外,从光禄寺的宫膳费用记录中,也能看出当时明代皇宫在饮食方面的极度奢侈。比如,万历朝每月的宫膳花费,平均是一万两白银(史载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买大米二石。一石约60公斤,也有说明朝一石为94.4公斤)。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一日三餐的开销是三十六两白银,每月是一千四十六两;皇后则是每日十一两五钱,每月三百三十五两;承乾皇贵妃、翊坤贵妃两宫,每月各一百六十两;皇太子的“餐补标准”则是每月一百五十四两九钱。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