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乡愁何所依 祠堂萦梦里
来源:大洋网  作者:曾毅  日期:2014/1/10

 

 

   碧江的祠堂街。

    聚焦顺德祠堂

    上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少小离家在异地他乡打拼的顺德乡亲来说,那一缕缕的乡愁主要凝聚于一间间的镬耳大屋,素有“万家祠堂”美誉的顺德祠堂,既是顺德人的精神依归,更是顺德人家国情怀的彰显。

    临近春节,不少旅居海外的顺德乡亲,又将踏上故土,祠堂里又将迎来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家族盛会。那么,作为乡愁最为具象化的顺德祠堂究竟现状如何?如何保护、传承以至于开发利用顺德的祠堂文化?从本周开始,本报《顺德金版》将分两期,深入解读这一话题。

    杏坛:

    祠堂之乡喜忧参半

    “顺德祠堂南海庙”,十镇街都有丰富祠堂资源的顺德,如果非要拿出其中一个代表,那么杏坛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这里不但有作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右滩黄氏大宗祠;还有一个全区乃至全珠三角闻名的祠堂之乡—逢简,一条村就拥有祠堂超过20座。本周金版记者走访了杏坛右滩、逢简与古朗超过30座祠堂,这些祠堂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

    大多数祠堂

    重修得“三级重视”

    金版记者多年来一直关注顺德古祠堂的重修,本次走访杏坛,最大的欣喜就是以往呼吁重修的祠堂,现在大多已在重建中,其中还有几间祠堂已完成修缮工作,并对外开放。这其中逢简的“和之梁公祠”与古朗的“漱南伍公祠”,已经重修完毕。

    “和之梁公祠”是逢简四大家族“刘梁李黎”中“梁姓”的大祠堂,在逢简村一直占据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建于清光绪年间,其规模宏大,工艺超绝,村中老人介绍,“足足历时30年才建成”。不过到了近年,因为年久失修,“和之梁公祠一直大门紧闭,直到2012年政府启动重修计划,到了去年9月终于大功告成。

    而古朗漱南伍公祠在2011年即将重修之际,一场罕见的风灾将其三分之一摧毁,但最终没有挡住“区镇村”三级的雄心,现在整个祠堂已焕然一新;而右滩的景厓黄公祠之前一直被呼吁要重修,现在最新消息是已启动重修计划,将耗费350万元让其重新焕发活力。

    三间古老祠堂能得以新生,记者了解到“区镇村”三级合力,每一方都付出不小的努力,以最新被推上重修计划的景厓黄公祠为例,350万元的维修资金,三级的分配是区政府负责75%,镇村负责余下25%,而整个申请报批的工作也非常严谨,村干部黄先生介绍:“足足花去一年时间,不断论证,才有今天重开局面。”

    部分祠堂

    年久失修长满杂草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杏坛老祠堂破败的依然居多。以逢简为例,村中老人告诉记者,村内超过20间祠堂,除却刘氏大宗祠、和之梁公祠以及郭氏祖祠外,其余祠堂都年久失修,难以开放,不少祠堂内部长满杂草。

    这种情况在古朗村更严重,不少有价值的祠堂至今没有重修计划,记者还发现有几间伍氏祠堂甚至连门面都已不存在。

    多间祠堂失修,或者少人维护,其损失的历史价值已开始显现。以古朗日东伍大夫祠为例,虽然现在已开始重修,但有村民告诉记者:“启动重修时间太晚。”该祠堂里有罕见的反映鸦片战争的木浮雕,反映林则徐审洋人一幕,但由于一直得不到重视,记者发现浮雕数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不少已“人头尽失”。

    有对当地祠堂文化了解很深的杏坛人士告诉记者,重修需耗费大量资金以及人力物力,“但派出专人给予看护,或者派出调查工作人员进行重新修订归档,这点工作是不会耗费多少资金的。”记者发现,光古朗村就有村民认为的“宋代祠堂”三座,但因没有权威论证,其中一座已完全荒废。

    即使是已为珠三角著名景点的逢简水乡,其祠堂研究归档工作也没有进行,直到现在逢简水乡的官方网站上,有关“连所李公祠”的介绍,也还是“历史不详。”

    均安:

    祠堂集体祭祖仪式越来越少

    位于顺德均安镇仓门乡的梅庄欧阳公祠始建于1882年,清代光绪八年。这座公祠为三开间,二进建筑,2009年重新修缮完成。仓门乡如今80%以上村民都复姓欧阳,每到清明、春节,他们都会到公祠祭拜祖先。

    经过修缮后的梅庄欧阳公祠可以称得上是金碧辉煌,正门悬“梅庄欧阳公祠”木刻横匾,后座横额刻“绍德堂”三字木匾,苍劲有力,均为清代探花李文田手书。据悉,梅庄欧阳公祠是为了纪念欧阳先祖而建,之后曾作为学校、生产队办公场,近年来还被作为工厂、仓库使用过。但如今,欧阳公祠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同样属于集体所有。

    祠堂一直是开放的,但白天都没什么人,祠堂旁的建筑被改成了老人活动室;祠堂后楼已被该为他用。祠堂主体两旁是庑廊。祠堂内的岩石浮雕、梁雕、壁画均各有特色,惟妙惟肖。

    在均安镇工作的欧阳信贤就住在欧阳公祠旁,他说:“欧阳公祠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公祠里祭拜的是我们的先贤,在家里我们则祭拜逝去的亲人,这是一脉相承的。每年清明、春节,都会有各地的亲戚回来祭祖,祠堂在那,也算有个寄托。”

    同时,欧阳信贤也表示,祠堂里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现在基本上没有集体祭祖的仪式了,都是三三两两地去公祠祭拜;大家的联系也不像以前那么紧密”。

    北滘:

    威水的“五间祠”门庭冷落

    昨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了五间祠,五间祠位于北滘碧江泰兴大街北端,找起来着实不太容易。这座五间祠,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本名为尊明苏公祠,昔日大殿中有“兹德堂”匾,是祀奉南房13世祖苏祉德。

    2008年11月18日,五间祠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顺德现存五开间的祠堂不过六七座,五间祠不仅年岁最老,也是堂面最宽的一座。虽然修缮工作早在2007年已经展开,但目前仍未收工。五间祠共有三进。由于早期地面被沙石覆盖,部分位置也被周边居民用作了菜地,早已看不到原有的地堂边界;周边的围墙也已缺失,三进建筑所在的部分路面更是被改成了道路。修缮工作开始后,围墙重新竖立,但三进建筑仍然空缺。一进、二进建筑则仍然“健在”、并修缮完工。祠堂内精巧的石雕栏杆,屋顶栩栩如生的灰塑则保留至今,精细之极。

    据碧江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方先生介绍,五间祠被破坏的很严重,里面的古物早就不在了。另外,五间祠目前属于集体资产,并非该宗族所有。以前,乡亲们借五间祠那宽敞的大殿来演戏;之后,五间祠曾用来作轻木厂、纸箱厂,先后成了加工软木塞和纸箱的工场。

    如今,工厂都已搬出,但这座古建筑却受了“冷落”。采访之中,大多数村民只晓得它叫“五间祠”,还有不少乡亲更是叫它“轻木厂”,“工厂”似乎是大多数乡亲多年的记忆。

    乐从:

    陈家祠预计年中对外开放

    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坐落着一座清代宗祠建筑—陈家祠,为人熟知。顺德乐从镇沙滘管理区东村,也有一座清代宗祠建筑—陈家祠,号称省内第二大陈氏宗祠。论规模、工艺、布局,两座祠堂相互媲美,被称为“姐妹花”。

    顺德陈家祠为顺德现存最好、最大的晚清民间宗祠建筑,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6年前,顺德陈家祠由于历经百余年沧桑,多处损坏,接受了首次大修,从此祠堂大门紧锁。昨日,记者获悉,该祠堂最后一期修缮工程已完工,待其通过验收后,预计将于今年年中对外开放。

    “虽然三期已完工,但祠堂周边的厕所、后花园都需要改造,预计整体通过验收,要到明年年中。”乐从镇宣传文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陈家祠一侧旧小学进行改造,并对周边的牧伯里等古迹进行开发,“根据规划蓝图,未来将实现陈家祠、牧伯里、罗浮宫片区的连片发展。”

    【记者观察】

    留住乡愁

    仅仅保护还不够

    顺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逾万。《顺德县志》说:“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其中,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因而,作为集众多传统观念与经济背景于一体的顺德祠堂,其丰富深邃的内涵令人流连其间,回味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在顺德现有的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祠堂就占了3处。

    而本周,记者在顺德各个镇街的采访中发现,一些已经列入重点文保单位的祠堂建筑,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更多的祠堂建筑,由于宗族纽带的破裂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已逐渐破败或者成了老年人的棋牌室。不过,一个可喜的变化是,以往祠堂保护修缮主要以族人自发筹资为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已经加入到保护祠堂的行动中来。以北滘为例,今年就将全面启动全镇祠堂修葺计划,对大大小小的祠堂建筑逐一登记造册,引导宗族筹资,政府、村居共同出资进行祠堂的修缮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仅仅对祠堂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就能留得住乡愁吗?其实也未必,顺德祠堂之所以出名,更多的不是由于其建筑本身,而是因为祠堂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何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发掘并开发利用好顺德的祠堂文化资源?如何让这些历经千百年积淀的镬耳大屋不再大门紧锁仅仅是象征性的存在?如何让顺德祠堂依然成为“顺二代”、“顺三代”们的精神依归?相较于简简单单的修缮和保护,这显然是一个更为深远、意义也更加重大的命题。

    征集令

    说出你与

    顺德祠堂的故事

    作为本土顺德人,您的家族祠堂有着怎样的威水史?作为旅居海外的顺德乡亲,祠堂凝聚着您怎样的乡愁?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应该是族人自筹资金为主还是政府主导?顺德祠堂文化如何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即日起,本报《顺德金版》发出征集令,读者可投稿至gzrbsdz@vip.163.com,或@“广州日报顺德金版”新浪微博,讲述您与顺德祠堂的故事,并对顺德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言献策。

编辑:菩提树
名称盘点隐于重庆市井中的古建筑

类别总体布局
名称沁河古城堡大河边上唯美废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福建涵江红砖厝建筑中西合璧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粉墙黛瓦婺源古宅的前世今生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陕西府谷宗常山龙泉寺

类别寺观建筑
 ·政策也解救不了没落的海南古..
 ·外国楼堂馆所太寒酸 英首相府..
 ·三大创新激发百年古村 周村古..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
 ·安徽:破败与等待中的徽州古..
 ·中国古代建筑如何抗震?木结构..
 ·安徽百年古民居遭拆卸被抛售..
 ·刻泥成画 姑苏城里的老砖雕
 ·震泽:三管旗下 建蚕丝文化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