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祠堂 期待原址“重生”
来源:阜阳日报 作者:高楠 日期:2014/1/9
位于颍州区鼓楼街道的刘氏祠堂,不仅拥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更曾是中国共产党皖北特委机关刊物“淮溜报”的创刊地。然而,悠久的历史和“红色”身份,并没有阻止这座古祠堂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大隐隐于市的刘氏祠堂,被众多后人期盼着能够原址“重生”。
曾是革命浪潮的发声点
尽管刘氏宗祠始建于1700年(康熙39年),但真正让这座百年祠堂得以扬名的,还是其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身份。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1939年,中国共产党豫皖苏边省委决定在联系鄂豫皖与豫苏皖抗日革命地的战略要地——阜阳建立皖北特委,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魏野畴曾经的革命指挥部,刘氏祠堂也成了皖北特委的机关所在地。
据阜阳刘氏后人刘世美介绍,皖北特委在成立不久,很快就成了当时在皖北一支颇有影响的抗日革命队伍。当时,为了进一步宣传中共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抨击一切破坏团结和投降、倒退的阴谋,激发人民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心,同时,团结、发动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活动,以周季芳为书记的皖北特委,便决定在刘氏祠堂成立淮溜报社,并以此作为特委的机关刊物。
尽管当时的办报条件极其简陋,但从这个小祠堂喊出的革命之声,依然显示出其巨大的革命指导作用。根据相关记载,在正式出版期间,淮溜报共出版报纸13期,每期的刊印、发行量,基本都保持在1500至2000份之间,最高峰时,其单次刊印、发行量甚至可以达到3000份左右。1940年,随着从事采编的中共党员离开阜阳,该报也正式停办。
岁月变迁古祠“被”隐于市
可惜的是,曾经的“红色”身份,却没能更好庇佑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
刘氏后人刘凤芳介绍,其颍川太邱刘氏一族名人辈出,仅清代就出现过朝议大夫刘廷传、吏部稽勋司郎中刘体仁、奉政大夫正治卿刘凡等,刘廷传和刘凡父子,还被称为“三世二品”。因此,刘氏祠堂的规模从建设之初,就具有较为宏大的规模,属于典型的皖北古民居,在其原有23间房屋中,不仅有门庭院落,更有“三世两品堂”、“盛世循良堂”、“延祀堂”以及供奉着康熙御书的“御书楼”等建筑。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岁月变迁和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古建筑并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目前,该座祠堂仅剩下东大堂及南大门过道的6间房屋,保存仍较为完整,其他建筑基本都已不复存在。
在颍州区鼓楼办事处文德社区,记者也发现,除了部分残留建筑和部分建筑地基等,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祠堂,所剩可谓寥寥无几,在四周现代建筑所“包围”下,更显颓废。如果不是刻意走近,很难看出其皖北古民居的风貌。
“三世二品”期待原址“重生”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作为革命旧址,刘氏祠堂已被我市文物部门收录到我市文物普查档案中。2012年,安徽省文物局也就该祠堂的保护专门发文,并要求抓紧依法公布其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和管理好这处重要革命文物。
“刘氏祠堂能得到保护,我们也就感到欣慰,作为刘氏后人,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复原这座古祠堂,毕竟它是刘氏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刘氏后人刘士木介绍,以前,每逢祭祀,从本地刘氏家族到远在河南等地的刘氏后人,都会纷纷来此,缅怀先祖和革命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刘氏一族的文化盛典。
“现在,我们就希望借祠堂的复原,把这种家族的文化活动能够保存下来。”刘士木说,这几年,他们刘氏一族的后人专门组织人员,对刘氏祠堂的相关历史记载,进行全面、详细地调查和考证。
“这些调查、考证工作基本完成了,目前,刘氏后人还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准备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部门许可的前提下,让刘氏祠堂,特别是三世两品等有意义的建筑物,能在原址上重现。”刘士木说。
编辑:菩提树
|